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风华正茂

如果毛主席在,中国大学教育会不会是这样?

火烧 2009-09-21 00:00:00 风华正茂 1025
文章探讨若毛主席在任,中国大学教育将如何改革,强调严格管理、教学质量与思想品德教育,批判当前大学教育质量差、管理松散、就业难等问题,提出回归务实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在中国,上大学曾是千万学子的梦想,十二年苦读为的就是考上大学,成就自已的梦想。曾几何时,人们开始对上大学概念认识出现转折,中国的大学教育被指“不作为”!

一、报高考学生数巨额减少,显示出对大学教育的失望:
09年最新数据显示,除了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中国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官方分析人士认为,三大原因成为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原因。 原因一、“课改”使得一些非应届考生放弃复读;原因二、就业不易,原因三、中职分流部分学生等等,还有分析认为“90后”高考生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之后,绝对人数减少。
其实,这些分析不尽全面。民间和社会分析人士一针见血的道出真象:中国的大学教育数十年来早已开始倒退,已不再吸引学子,教育不公、政策落后、教育质量差、大学管理差、就业率低…….等主要原因使得人们开始对中国的大学教育不再信任!

二、大学管理误区多,教学质量与道德教育被淡化
1、在大学,对学生实行松散式管理,更多的要求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在校基本处于高度的自由状态,导致学生纪律涣散,原本在高中阶段养成的勤奋与博学品质被丢失;世界观、人生观在大学中被泯灭:学生缺少思想品德教育。对当今大学生报道和关注最多的事例:对金钱的欲望,异性同居及高度的性开放,名、利、私等三种思想严重。社会普遍反映,当今大学生思想素质低、品德差,思想激进但理解能力差。
教育质量低,已成中国众多大学公开的秘密:
2、教学质量不高,大学生在校虚度光阴:中国的大学正规课时很少,很多大学一天才一到二节正课,其余时间均安排学生自学。与毛主席时代相差太远。对于大学课时少的情况,人们早就有所感悟,事实上中国的大学生在学校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大学成了玩、享乐、轻松的乐园。大部分大学生只希望毕业时拿到文凭,投入于社会。这里要说,大学就是社会,社会中的很多事物及意识形态都在大学里展示、滋生着。因此,大学生从走进大学便可以理解为走入了社会。教学质量差、管理松懈成了当今大学生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直接原因。
3、就业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发展:近十年来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真才实料。就业率低造成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不满,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基本难以选到附合条件大学生,那些有专业技能和真才实学的中职和高职学员反而成了就业的主力。
4、大学教师质量不齐,素质有待提高:当今大学教师思想素质随社会风气而改变;
追逐名利、造假成风,曾有多次报道:大学教授论文造假、抄袭不断,执业准则变化、教育教学能力降低。
崇高金钱、随波逐流,曾有多次报道:大学老师做生意、卖考题、为金钱利益驱使放众毕业要求等
品德不一、腐败糜烂,曾有多次报道:教授嫖娼、大学教师与学生师生恋等腐败现象;

三、大学被指过份主张经济效益,形成坏风气。
中国的大学其实都是不缺钱的,过度投入学校建设,大量进行工程投入,使得学校把经济发展列到重要位置,这是错误的,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对大学均有大量投放和资金支持,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育不是经济。当今公办大学,即使不收学费也可稳定经营,收费误区被指意识金钱化
学校追逐名利,管理层及教师队伍思想出现偏差。
学校环境宽松、管理松散,至使学生普遍思想开放、激进、前卫,已不利受教育模式;道德观念淡化;各类政策支持和补贴办法,使得造假成风,学校管理者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总之,社会更多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被公众形容成“乌烟瘴气”,当今大学生出社会不再被理解成“高才生”,而更多的被形容为“庸材”;众多家长和社会对把孩子送进大学不再是期望,而是更多的担心,担心大学的管理让他们的孩子养成坏习惯……..

如果毛主席在:中国的大学教育是严求务实的,立教为民、立教为本,教育就是教学生知识、学技能、教学生学做人、教学生学做事;那么大学就会规范管理、教师称职尽责;
如果毛主席在:大学的管理是非常严谨,一天到晚都有课、主张勤奋学习、推广严格管理、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就不会有公开普遍的大学生同居、性开放现象出现了;
如果毛主席在:所有的大学投入,都力求教学需要、教育需要、学生需要,而不是无尽的浪费,不再存在各种花样的走形式主义;
如果毛主席在:中国的大学生都具有真材实料,就业率高,大学生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而不是现在的庸材;


但,我所说的“如果毛主席在”,只是象征性的,是起到“引入”的作用,毛主席时代在整治腐、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方面是能下狠手的,本文的“引入”恰恰突出如果用毛主席时代的这些办法,中国的大学教育从各方面一定会有个好的规范。

相关文章

  • 教育公平不只是个升学问题:建国初期关于升学矛盾与劳动教育的讨论
  • 农村学校为何成为“民工预备培训学校”?
  • 滠水农夫:市场体制是阶级再生产的制造器——以教育市场化为例
  • 全球化视野中的学术生产的理论逻辑
  • 教育市场的政治社会学 ——关于教育的5个为什么
  • 纪录片《出路》--教育产业化使大学沦为商品
  •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 “忽视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 如何解决农村生源被逐出精英大学的问题?
  • 穷孩子,永不到来的春天
  • 行政事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及其负面影响
  • 从文革期间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