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村上的树去哪了?

火烧 2011-03-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村上树木日渐减少,背后是分家、打工潮、建房攀比等多重因素。从集体到个人,农村生活变迁导致生态破坏,树木消失引发深思。

村上的树去哪了?  

时间:改革开放后期  

地点:江西省某村组——名曰:富洲组  

人物:村组上五十多户人家  

事件:隶属于组上的丛林树木日渐稀少,大有不日消亡之相。  

事件原委:  

计划生育前,村上的人生的孩子还是很多的,一般都有三四个。而到孩子长大娶妻了,就需要分家了。改革初期的时候房子不够用,又要养活那么大一家人,哪还有钱修房子喔。这便出现了好几户共处一个屋檐,共用厨房的现象。因为个人的能力有限,没有财力进账,生活很是穷苦。  

村后面有一片山丘,山丘上的树木一直都是郁郁葱葱,小孩子经过的时候还会因为茂密得不透光线的树叶所散发的黑暗所吓到。每到暑季,山前山后的放牛娃到处在草地里打滚,放牛时渴了,便在林里的泉水里喝上一口甘甜的泉水。这种生活描写起来十分的美好,但物质生活在那时却不那么理想,穷苦的人家时常要为家里的柴米油盐发愁。想想也是,原本大家众志成城的一块搞,突然分开了,个人力量又小,生产资料又落后,又要拉扯孩子,一时之间连基本生活都很难保障。  

到后来,农民开始向农民工转变,慢慢的个体户多了起来,工厂多了起来,开始打工赚取那点廉价的生活费。那点生活费对于那时候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农民们突然得知能够打工赚取那么点生活费,用来贴补家用,个个妻离子散的出去打工,最后赚的那么点钱,还是只为了这个家,不由让人感叹代价是否值得。(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小疑问:大家一开始搞集体,刚开始包产到户,如这个小村子的人,因为缺少生产资料,连普通生活都有困难,为什么会突然涌现出那么多的有钱人?而且资金是以几何倍数的增长,短短二十多年,居然很多人身家万亿了,不可思议)  

随着打工潮来临的,是全国的一些不可思议的观念转变。整个国家正在从为人民服务转变成为人民币服务、从学雷锋到笑贫不笑娼、从公共利益到个人利益,社会的道德开始败坏,拜金主义开始流行,开始追求物质生活了。这个村子也未能幸免的进入了拜金浪潮中。稍稍让人感到较好的是,物质生活确实要比改革初期甚至改革前要好的多了,到现在已经是可以达到天天吃肉的标准了。实际上,并不是生活提高了,而是公共利益向个人利益转移了,甚至透支了以后的“公共利益”。  

村上人有了钱,自然就不愿意“几家人”共处了,就会建房子出去。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一种习惯,建房子越来越气派,渐渐在村上形成一种攀比姿态。建了房子的,就是有出息的;没建房子的,就是没出息的。到最后,形成了一种默契,娶妻前需要有一栋新房子来迎接新娘。这可不得了,农民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子孙着想,村上基本家家户户都兴起了建房高潮。因考虑到:养鸡、种菜、玩耍、安全等各方面因素,基本每一栋新房子都会附带建一个比房子大几倍的院子。这下山丘上的树木就遭了殃了,每年都在减少,偌大的一个树林,几年光景就少了一半。不由让人感叹,这片树林不会就这么毁了吧。  

还有一个更让人担忧的事,因为山丘面积有限,这样建下去迟早会没了的,所以现在村上人兴起这么一种念头:山丘快没了,得快点霸住一块地方,不然日后需要干嘛就没地方了……  

我很气,真的很气,为什么那些人那么傻?远的不说,单说因为树林毁了,日后去哪弄柴火来烧?用什么煮饭?难道用煤气么?说远一点,没了树木,万一下大雨了怎么办?再说远一点,树木不够,如何保证空气质量?  

   

事件结语:  

这就是“公共利益”的透支,把未来透支完全支付在现在。以后用什么向大自然付账呢?  

相关文章

  • [捍卫国之重器]江涌:国有企业的六种角色
  • [捍卫国之重器]江涌: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中流砥柱
  • 不解决下岗职工的问题,就是对党章和宪法公开的背叛
  • 宗寒:国企在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主体作用
  • 27%国企纳税将近50%,凭什么国企养外企和私企?
  • 请你们读一读国企长沙船舶厂生死存亡的报告
  • 吴宣恭:再谈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和根源
  • 朱安东:私有化与国有化——“二人转”的背后
  • 郭松民:主流媒体为什么对国企不友好?
  • 邋遢道人:巩固和完善国企全民性质是遏制腐败的基础
  • 非洲教训:国有企业不能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