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大智慧大胸怀大奉献 ——在吴仁宝老书记身边工作二十年感怀

火烧 2011-10-23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回顾在吴仁宝老书记身边工作的二十年感悟,讲述其大智慧、大胸怀与大奉献,展现华西村的发展历程与精神文明建设,体现其思想与实践的深远影响。

大智慧大胸怀大奉献   

——在吴仁宝老书记身边工作二十年感怀

 

华西新市村党委副书记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经理 孙海燕

 

20年前,18岁的我怀揣着年轻人的梦想与憧憬,来到了华西这个令我深深仰慕的地方。那时,我孑然一身,所有的家当仅仅只有一个背包。20年后,38岁的我已逐年带来80多个亲朋好友,工作在华西,幸福在华西。站在如此锦绣绵延、安康富足的华西土地上,多少次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是华西村,给予我这个曾经一无所有、一片迷茫的潦倒苏北青年,以富裕、前程、精神和荣光!

岁月荏苒,物是人非。很多经历都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但在老书记身边接受心灵洗礼和倾听谆谆教诲的日子永远不能忘怀。我常想,要记住一个人,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记在历史档案里,一种是记在老百姓心里。老书记的赫赫功绩早已载入史册,他的响亮名字也深深扎根在了老百姓的心里!对我而言,他的言行犹如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时时刻刻都在启迪着我的为人之道,影响着我的行事准则。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老书记的人生写照,那正如老子所说的:“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书记回忆往事也时常这样说:“我这一生最怕‘大’,也一直不喜欢用‘大’。从解放初到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一大二公、大办粮食、大办养猪、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等,对我都有着切肤之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实际出发,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留有余地,说到做到。这样,华西的形势才能保持既不大好,又不小好,一年更比一年好!”正因为老书记不讲大、不夸大和不追求大,所以成就了华西的大发展、大事业和大辉煌,也最终凸显了他的大智慧、大胸怀和大奉献!  

   

老书记的大智慧  

今年3月8日,刘云山同志接见老书记时说:“你是思想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思想家,是大思想家!”的确,作为长期在老书记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我的感受尤为真切。他的大智慧、大思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时听起来似乎有点“土”,但细细品起来,却有“点土成金”的力量。我们苏北有一位县委书记就这样讲:“有的人把土话讲洋了,人家听不懂,实际上他自己也没弄懂。但老书记把洋话讲土了,人家反而一听就懂!”  

60年代,人家“抓革命,促生产”,华西“抓生产,促革命”,这种随机应变、求真务实的作风,“点”成了华西发展的“金钥匙”;70年代,偷偷摸摸搞小五金厂,办社队企业,这种曲径通幽的智慧,“点”成了华西财富的“聚宝盆”。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百年潮》2003年第8期《扩权让利: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访袁宝华同志》一文中,袁宝华同志回忆:早在“文革”前,苏南的社队企业一开始露头,中央研究室就有个调查报告,介绍的是江阴华西村。毛主席看了这个报告后批示说“这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80年代,成立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这种“两手硬”的辩证思想,“点”成了华西双文明的“奠基石”;90年代,率先迈上创“名村、名厂、名品”的名牌路,这种抢抓市场的远见卓识,“点”成了华西起飞的“高平台”;半世纪如一日,一双布鞋,一身正气,这种“三餐一床”、“两袖清风”的大彻大悟,“点”出了超凡脱俗的“大境界”;既拉开档,又不脱档,既不吃大锅饭,又不搞独吃饭,这种“既没有两手空空,也没有亿万富翁”的现实,“点”出了华西健康长寿的“林荫道”,让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理想落到了实处。老书记的大思想、大智慧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引来了潮水般的热烈反响,那是千万颗钦佩、敬仰之心的回应。其实,一个人的智慧还在于他超前的思维和深邃的眼光。但这种超前和深邃,总是很难为常人所理解。造双桥之时,有人责难;配车库之时,有人质疑;建长城之时,有人指责;盖大楼之时,有人非议。然而,时过境迁,事实证明了一切。责难变认可,质疑变赞许,指责变感激,非议变称颂。前后的变化,正反的对比,衬托出的是老书记前瞻的思维和长远的目光,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书记对大政策、大环境,有着惊人的预见性和敏感性。在每一次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整之时,都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像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认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老书记提出“按照中央精神办,闷声吞气发大财”;中央整治乡镇企业时,有些人持着“咬紧牙关,厂门不关,保证吃饭”的消极思路,老书记提出“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1992年,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老书记提出“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华西建村以来也一直在创造条件发展,哪怕是解放初期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伸手向国家要过一分钱,都是靠发展来钱;2004年,胡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老书记提出“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全面的发展最科学”;今年8月,中宣部提出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老书记提出“十全十美”的观点给予了解答。不难看出,老书记一直都在解放思想,一直都在谋求发展。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始终将华西与党,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为了华西而华西,总是在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老书记也从不因循守旧做人云亦云之事。像在中央精神的基础上,他突破性地提出了“中康”、“中级阶段”、“抓大扶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华西化”等符合华西实际的建设理论。包括像“假、大、空”、“富不过三代”等一些最寻常的老话、俗话,在他的嘴巴讲来,也总是充满了辩证的味道和深刻的哲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家有的,华西都有;人家没有的,华西也有;特色“三制”,更是华西独有。以“一村两制”、“一分五统”为主的科学体制,以“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为主的灵活机制,以兼具书记、常委、委员、候补委员于一体的“老中青三代,文武将双全”的坚强班子,在实现“体制有效、机制有效、班子有效”的同时,不仅是个人的“保险箱”,保护一个人一生的积极性,也是集体的“铜墙铁壁”,保证一个村永远的生命力!毫不过分的说,“三制”兴则事业兴,“三制”强则事业强,华西今天的繁荣来源于“三制”,华西明天的辉煌取决于“三制”。此刻,矗立在华西大地上的“空中大楼”,三足鼎立、明珠置顶。正象征着我们挺拔苍翠、顶天立地的特色“三制”,它似擎天柱般的牢牢撑起了华西这片天!  

我跟随老书记近20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不管走到那里,人们都非常尊敬、敬重他。12年前,韩国总理破例提前三天接见他;2年前,台湾“蓝营”、“绿营”都争先恐后的拜访他,这种荣耀实属非凡。我时常感叹,我陪伴的不是一位中国最低行政级别的村官,而是一位叱诧风云的历史伟人。就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所说的:“他把伟人的特色理论在华西变为了具体实践,难道我们还不可以称他是伟人吗!”的确,在我看来,老书记的智慧,是一种质朴自然、返本归真的朴素大智慧;是一种广博知识体系和历史实践经验相得益彰的科学大智慧;是一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务实大智慧;是一种不循旧规、推陈出新的创新大智慧;是一种剥离乱象、直达精髓的果敢大智慧;更是一种勇于超前、领先时代的深广大智慧!  

   

老书记的大胸怀  

一个人的胸怀决定了他事业的大小,一个人的胸怀衡量着他生命的价值。我们知道,民主和宽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主是让人能够说话,而宽容是让人说话的前提。“不怕群众不听我的话,就怕我自己不听群众的话。”这充分说明了老书记发扬民主、博采众长的广阔胸怀。胸怀广了,华西的建设道路也就广了,人民的幸福道路也就宽了!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华西建设新农村时,正好与老书记家的屋角相碰。老书记一声拍板:“不能因为我的房子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就把那屋角的椽子截掉一段,让工程顺利进行。没想到,前面一户人家的房子造好后,把老书记家的大门也遮住了,使得阳光也照不进来。民间有传言:挡住了阳光,也就挡住了财气,很不吉利。可是老书记从不在意。当时,孙家基的木匠孙阿才,不相信新农村能集中起来,执意不去,还要求在孙淦宝家拆掉的老屋基上造两间房子,老书记也同意了。过了两年,他看到大家都去了,自己又想来了。这时,有人就说:“不要他来,我们要去的人都还没有全部去,他怎么能来?”但老书记不仅没有嫌弃,反而热烈欢迎。70年代后期,还有几户人家也想到华西新村来,但是由于缺少资金造不起房子。这时候,老书记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家建房的钱借给了他们。后来,有的人还了,还有的要付利息,老书记没有要,但他们内心一直都感谢着老书记当时的雪中送炭。在过去农忙的时候,华西请别人来帮忙,不但提供伙食,还付给人家工钱;而华西人出去帮忙,不仅不要工钱,而且自己带粮食。70年代,华明村为了感谢华西一贯的帮助,每年都会送来几十担山芋,而老书记却以拖拉机、汽车相还。按老书记的话说:“人家送我们一尺,我们要还人家一丈!”  

“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民间用来形容弥勒佛的一副对联。老书记也有这样一个“大肚量”。十年浩劫中,老书记被人造过反。即使白天要被批斗,但只要一到晚上,他仍跟没事一样继续工作。对于曾经反对过他的人,就算是批斗过他的人,他都是一如既往的任用他们,信任他们。有一些人,来了走,走了来,几进几出华西村,老书记也是敞开胸怀,给予接纳。几十年来,老书记出好主意,用好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从不报复、从不歧视、从不给人穿小鞋、从不给人揪小辫。只要有才,只要能改,哪怕是犯过这样那样错误的人,同样大胆启用。正所谓“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有了他这样慧眼识才的将帅,特别是有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何愁“才不来、将不达”?何患“政不理、业不成”?  

50年来,正是由于华西自身形成了大影响,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大关注。比如,当初华西建了一座塔、修了一条湖,本村人都很欢喜。但社会上就有人说吴仁宝不行,建一座塔、修一条湖,把华西搞得“一塌糊涂”。现在,华西造了10座塔、东西两条湖,他们又给予了肯定,说是“十全十美”。但也有个别人在网上捕风捉影,胡编乱造。老书记看到后,总是淡然一笑,不辩解、不争论、不计较,反而常开导我们说:“要学会理性看待问题,人家是言论自由,就是讲一些这样那样的话,也影响不了我们的工作。他们之所以会这样讲,是因为不了解华西。我建议他们来华西走走、看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看到了才是真的!”现在,村里有财力、企业有实力、干部有能力、村民有合力,所有这些无不说明了老书记胸怀的博大。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华西班子成员中怎么可能会有47%的外来人员?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华西怎么可能帮助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华西怎么可能为全国各地培训村官达20多万?  

我们的老书记,人生历经“三跌、三掼、三不倒”,任何困境都挫伤不了他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任何时候都影响不了他处惊不变、能屈能伸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胸怀,正所谓“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种以善为本,禅宗圣人普渡众生的佛理大胸怀;是一种以民为上,海纳众长,广阔无边的博爱大胸怀;是一种不计私利,以大群体利益为行事准则的道义大胸怀;更是一种不争不辩,心如止水,淡定自若的修为大胸怀!  

   

老书记的大奉献  

众所周知,老书记和他的一家人,如果搞个体,可以成为数亿、数十亿的大富翁。但他却甘为村民的大富,乐道自己的小富,并把“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从70年代起,他就立下了“三不”的规矩。近几年,他又把上级政府给他的1.5亿元奖金,用于发展集体事业。与此同时,老书记一直视时间为生命,讲究每一分钟的使用效率。按照实际工龄计算的话,他的工作时间早已超过100年。就连外出路途中,他都要用足每分每秒。至今,我已经记不清到底有多少建设蓝图、重大决策,是他在汽车上或者飞机上完善构思、推敲制定的。对于途中的饮食,他更是从不讲究。我记得2008年,我陪他到北京录制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一天一个来回,老书记早中晚每顿5个茶叶蛋,总共在车上吃了15个茶叶蛋,这就算是打发了一日三餐。长时间的来回奔波,总是很累的,连我这样的青年人,有时也感到吃不消。但无论行程多么紧凑,工作多么劳累,都不会写到他的脸上,他总是泰然处之、随遇而安。  

这20年来,我发现老书记有这样一个规律:越忙越有劲,越忙越精神!如今84岁高龄的他,依旧如此。这也让我常常为之感动,更让我们每个华西人为之心疼。我还记得,1992年4月,老书记因西部考察扶贫工作过度劳累,导致视网膜脱落,村里人知道后,抢着要去医院,一个又一个的村民呼喊着:“把我的眼睛换给老书记,把我的眼睛换给老书记!”华西人对老书记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有一个叫王富妹的村民就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她说:“古代,人们希望皇上活万岁;今天,我们希望老书记活千岁!”  

最近,我负责编了两本书:《华西影响力:150人视野中的吴仁宝和华西村》和《吴仁宝文集》。在整理材料时,翻开老书记那1000余万字的报告、讲话、文章,也翻开了我在老书记身边工作的回忆。看着材料,仿佛又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的在我眼前浮现。特别是当看到2008年8月12日的一篇叫《总结上三代,教育下三代》的报告时,往事历历在目,令我久久不能平静。当时老书记在北京不小心跌伤了背,躺在床上起不来。在完全康复前的2个月内,他躺在床上一如往常地工作,共完成了18篇讲话材料。我清楚的记得,8月11日那天夜里,他把我喊到床边,他说一句,我记一句,持续2个多小时,足足记了15张纸。时隔3年,当我再次阅读这份报告,一时情难自控,就像当年在床边一样,又掉下了泪水。今年7月,老书记又不小心摔伤了手臂,动一动都很疼痛难忍。但手伤志不伤,越挫越坚强,他天天坐在轮椅上开会,前半个月的康复期内,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20多次。1个月后,他又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民族宫,继续每天为游客作1—3场报告。我想,当一个人对工作的热爱超越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新华社高级记者袁养和曾告诉我这样一段往事: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80多岁时跌了一跤。许多人都觉得他这次凶多吉少。但巴金凭着一股不屈的信念,又活了20年,直到102岁才过逝。老书记今年摔跤时,也是80多岁。今天的老书记就像当年的巴金,老而弥坚,再活20年,没有问题!至少我是这么坚信的。我也相信,所有华西人同我一样,对于这一点坚信不移!不言而喻,老书记的奉献,就是一种视金钱如外物,在熙攘世俗间身不染尘的大奉献;是一种视功名如浮云,在官场宦位上坦荡行走的大奉献;是一种重精神愉悦胜物质享受的清贫自乐的大奉献;更是一种置个人安危于集体事业之外的无私忘我的大奉献!  

这么多年的经历,让我越来越感悟到,人的生活应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信仰,人生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我到华西20年,就是老书记将我带入了这个三层楼,步步登高,由“物质”走向“灵魂”,由“衣食”走向“信仰”。老书记带我出席过很多场合,有人说我是他的秘书,有人说我是他的保镖,也有人说我是他的记者,还有人说我是他的儿子。其实,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来自苏北盐城的农村小伙子,是老书记让我收获财富、收获温暖、收获感动、收获精神!老书记身上绽放的思想光芒,不仅是一个时代集体信仰的方向和灵魂,也将是我人生道路继续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衷心祝愿我们的老书记思想之树常新,生命之树长青!  

   

  

 

相关文章

  • 人民网舆情:假如中国有一万个吴仁宝
  • 张全景:社会主义富华西
  • 宁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
  • 又在造谣!——看流氓汉奸如何妖魔华西村
  • 谈谈华西成功的典型意义
  • 给华西村的共同富裕也总结三个字
  • 练红宁:妖魔华西村,意欲何为?
  • 华西何错之有?——四问真相
  • 正确认识、理解和对待华西村:关于近来妖魔化华西村的思考
  • 再看看华西村的“特权社会”
  • 在华西村这座“地狱”里
  • 华西村不是天堂,是“小岗村”栽出的“酸葡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