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火烧 2011-10-3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文化自信的内涵,强调以老子大道文化为基础,弘扬‘善’文化,推动和谐共生,提升文化认同与自信,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笔记之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习中,笔者于上文(《笔记之一》)着重就“文化自觉”问题指出,这种“自觉”是基于人类社会文化取向上的自我觉醒,即用“普渡众生”的“善”文化PK“弱肉强食”的“恶”文化;并强调,这是从“形上”文化层面而言的。本文主要就“文化自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依然是就“形上”文化层面来说的。
    在“形上”文化层面上,如果说,“文化自觉”讲的是我们对社会文化取向的选择,那么,“文化自信”说的则是,我们对自身社会文化取向价值上的认可与肯定。当然,这种认可与肯定,既不是指我们有多少千年的文化积淀,有多少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并从中找到“神马”值得骄傲的东东,也不是来自中、西文化余长尔短的比较中发掘出什么引以为豪的地方。因为,停留在“形下”层面的所谓“自信”,只能是一种自醉,一种盲信,甚至是一种阿Q 。具体讲,我们的认可与肯定,即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对“普渡众生”“善”文化的坚信与执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最值得我们自信的,在百家诸子的比较中,非老子的“大道文化”莫属。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的“道”论让人类思想超越有限时空,在无极的宇宙中找到了自己恰当的定位,从而有力地扼住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傲;尤其是他的“和”说,告诉我们“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让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与心”关系中知道了“和”的正确取向: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人与人的和睦共处;人的身与心的和生共安。正是老子这一“形上”的大道文化,才让我们“普渡众生”的“善”文化有了坚实的根基,让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有了最充要的终极依据。
    作为中华文化大河之源的老子大道文化,决定了在漫漫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其主道流淌着的总是“善”水。从古已有之的“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到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无不证明了中华文化在老子大道文化的血脉中一脉相承。无怪乎,联合国大厦还为此镌刻了表达中华文化的一句名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呢!?
    最近(10月23日至25日)来自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500多名道教人士、学者汇聚在道教福地南岳衡山,围绕“尊道贵德,和谐共生”的主题开坛论道。会议发布的《南岳宣言》,形成了“内静人心,反观自我,外顺自然,善应万物,损有余而补不足,行谦让而止纷争。力促天人之和谐,共致世界之和平。”的共识,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和肯定。笔者虽然并不把老子的大道与道教等同,但是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宗教,其教义与老子的大道理念基本一致,在传承与弘扬中华大道文化中,道教不失为一个上佳的渠道与载体。这次国际论坛在我国召开无疑是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良机,更是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又一个理由。(待续)
   


相关文章

  • 成都学者:怎一个“改”字了得
  • 何慧丽:今日乡村的文化自觉是如何被唤起的?
  • 作家阳痿,文学没落;作家强悍,文学发达
  • 英国骚乱:妇女儿童也是“暴徒”?
  • 摩罗:回归两个传统 锻造核心价值——关于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思考(二)
  • 我们需要鲁迅活在当代
  • 黄纪苏:漫议国家与文化——《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读后
  • 一切乱象源于文化投降
  • 乌有之乡“文化自觉”研讨会纪要
  • 回归两个传统 锻造核心价值——关于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思考(一)
  • 大道国学:民歌情歌与“红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