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误读的背后

火烧 2008-01-0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色·戒》对抗日历史的误读,指出其将汉奸美化为可爱角色,忽视爱国者对汉奸的仇恨。强调社会性与动物性的对立,批判电影对历史的扭曲。

在评论《色·戒》之前,我要先举出一个才发现不久的史料。

那是一本侵华日军的日记,日记里记述了一个被铁链锁在重机枪上的中国士兵。在日记的作者占领阵地后,那位重机枪手已经牺牲。日军的军官指责被俘的中国军人何以如此残忍,把士兵锁在重机枪上,并准备把这作为中国政府强迫民众抗日的罪证。然而,他得到的回答是那位士兵亲手把自己锁在重机枪上的——“他说他不能退一步,因为后面就是他的家乡,他不能让鬼子去糟蹋自己的父兄姊妹”。

保家卫国、舍生取义,一个比破釜沉舟、抬棺出征更悲壮的英雄故事,险些被误读为驱使士兵当炮灰的案例。不过,在这里,我倒要肯定一下那个写下这段日记的日军军官,因为虽然他没有能够记录下英雄的名字,但是他如实记录了历史,如实记录了一个反抗他那个民族侵略的英雄。

再让我们看看《色·戒》对抗日历史的误读。

电影《色·戒》是以“激情戏”和“裸”为主旋律的,李安就是李安,不是张爱玲。没落贵族出身的张爱玲,最刻骨铭心的是珠宝,于是在文字版的《色·戒》里,是把女主角的核心价值定位于物欲,也就是一颗大钻石上(由此可见张其实很有自愿卖淫的潜质)。在“男人天堂”里出身的李安,想来是对成人文学里肉体征服的套路颇为熟悉,于是把女主角的核心价值定位于肉欲,也就是雄性功能上。他们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可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重于自身。

须知,爱国者痛恨汉奸,并非是出于私怨,而在于公义,所仇恨的是汉奸作为侵略者的帮凶,对同胞的欺凌和压迫,对爱国志士的迫害和屠杀。在侵略者的铁蹄蹂躏同胞的的时候,作为帮凶的易先生之流的头发愈发亮、眼神愈温柔、笑容愈灿烂,其人格就愈卑劣、愈虚伪、愈猥琐,汉奸头目手里粉红钻石越红越大,手上的血债就越多。张和李眼里汉奸可爱的优点,在爱国者的眼里,只能是更可恨、更可杀。

帕斯卡在《思想录》里写道:“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在于其不但有对食物财富等物欲和繁殖冲动的动物性,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体现在会为真理、尊严、社会、国家等等非生物个体因素去克制自己的动物性,甚至于在一定情况下去牺牲自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色·戒》的小说版和电影版对抗日历史误读的背后,是动物性对社会性的反动。

相关文章

  • 张爱玲,人人该迷?
  • “汉奸老婆”与“汉奸哥哥”岂可同日而语
  • 评在上海的第三次为张爱玲大兴土木
  • 《色戒》流毒必须清除--《郑苹如妹妹的述说》读后感
  • 汉奸附逆张爱玲
  • 评“张爱玲热”及《小团圆》
  • 张爱玲不仅是张迷的“祖师奶奶”,也是“海派文化之母”
  • 再谈某人故居之文化意义
  • 汤唯因《色·戒》被“封杀” 李安还配作北京奥运艺术顾问么
  • 不能止步于封杀一个汤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