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皇”打“妃”
文章探讨帝王戏对历史的美化与篡改,指出影视作品中皇帝形象被过度美化,甚至出现仁义道德的虚构情节,同时批评皇家文化在现代商业中的泛滥,引发对历史真实与文艺创作的反思。
扫“皇”打“妃”
高 深
在我国的历史上,凡是民族灾难、民族耻辱,大多与封建社会的“掌门人”皇帝有关。
说来也是怪事儿,在今天,皇帝们却又时来运转,“宫廷戏”悄然走俏,“万岁爷”大有借影视之尸还魂的势头。
帝王戏不是绝对不能拍不能演,有些帝王戏尚有古为今用的价值。但是不能篡改历史,美化帝王。有些影视成了“美容院”,凡是从那里走出来的皇帝,一个个都变成了仁义道德、胸怀大志、明察秋毫的正人君子。历史上本来是个抢男霸女的好色之徒,影视中却变成了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本来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搞文字狱,滥杀无辜的暴君,荧屏上出现的却俨然是个爱民如父母的青天大老爷;原本是个心毒手狠、篡权夺位的阴谋家,影视中摇身一变,竟成为受万民拥戴的贤德君主。有一些顺应历史发展、较为开明的皇帝,更被无限放大夸张,成了十全十美的圣人。
皇帝受宠,皇家自然也跟着借光。各地的酒楼饭店、美容院及婚纱摄影店,一时都纷纷戴上“皇冠”,什么“皇家大酒店”、“王朝宾馆”、“宫廷酒家”、“皇后夜总会”、“贵妃美容院”等等,甚至一提美食必是皇家御膳,一说好药必是宫廷秘方,穿的用的也要生硬地扯上“唐宋明清”。仿佛只有如此才突出了“民族特点”,只有搬出皇帝妃子来,才算对得起中国历史。
有位外国朋友,到中国旅游了一个月之后,感慨颇多:“过去在本国看中国戏,大多是帝王将相;偶有中国民间团体去演出,不是龙就是狮。待真正来中国看过了,才了解今天的中国很现代,与世界大体上是同步迈进的。”
摘自2007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