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评龙应台及《色·戒》
[匿名] 戴嘉琦 2007-10-12 09:13:21
历史造假的原则其实很简单,对自己有利的材料才引用,不利就不引用。随便一个人,我想说他是同性恋,他看女人的材料我一个字儿不引,就引用那些材料说他今天看这个男人一眼,明天看那个男人一眼。
掩盖历史不是洗脑,有选择的提供信息才是真正的洗脑。
[匿名] yaomi 2007-10-12 19:50:51
其实龙应台的这种扯淡不要说了,就是张爱玲影射丁默村和郑苹如事件的小说都很扯淡。张爱玲说王佳芝(郑苹如)因为易先生(丁默村)肯花钱给自己买一个钻戒就以为易先生对自己动了真情以至感动到生死关头放走易先生,我原来也是相信的。但后来看了其他人对郑苹如的描述,一想就知道根本不可能--
郑苹如也许不是专业水平很高的特工,但一她是出名的美女,追求者如云,其中包括地位非常高的日本男人;二她出身的家庭有钱有地位,因一个钻戒昏头毫无可能(而且实际上丁默村没那么大方,出事地点是个皮衣店),三皮衣店谋刺未成后,郑苹如带了手枪去76号找丁默村,第二次谋刺未成而被捕。如果是对丁有了爱情,还去第二次谋刺干啥(对比张的小说,结尾完全不一样,可见张自己清楚只有另外编个结尾前面的情节才说的过去)。
说句刻薄话,张爱玲年轻时相貌一般又不会打扮,性格又孤僻,几乎从来无人追求,所以她根本想象不到美女对男人的态度---看男人为自己买了点什么东西就昏头的是她自己,她不过在以己度人罢了。
[匿名] yaomi 2007-10-12 20:04:12
丁是特工出身,但一点职业道德没有。终其一生,一直在共产党(丁早年是共产党人)、国民党、日本人之间跳来跳去,对哪一方都没有忠诚可言(他从共产党跳槽到国民党,在国民党里又和共产党牵扯,日本人来了投日本人,日本人快不行了又和戴笠携手,抗战结束后帮助国民党占据地盘抵挡共产党。。)。他完全就是一个只为自己考虑的人,早年和李士群合作谋杀其在中统的同事马绍武,后来又在74号争权夺利而杀李士群。丁一生杀人无算,而且戴笠说丁喜贪污钱财,帐目严重不清。
抗战后丁之被蒋所杀,一方面是戴笠死去,愿意保护他的人少了;一方面或者也有老蒋一时情绪不好拿丁出气的成分;但丁血债累累,仇家甚众,又一贯无职业道德和诚信如”三姓家奴“吕布,谁会真的想救他呢?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2 22:37:06
所以,李安对这部电影非常用心,凤凰卫视里他眼含泪花说他最在乎的是家乡人民如何看这部电影。
他最失望的就是美国院线定电影为限制级,指使观众数锐减 ,又有拎不清的宗教团体要抵制,心中难免委屈。
所有关于人性的叙事,其实都是正统历史的翻转叙事。我惊讶于李安对此“事业”的忠诚和任劳任怨。
龙应台对李安,还有点儿惺惺相惜呢。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2 22:54:25
李安在用这部电影嘶喊,他到底是一个在美国受教育的台湾人,他要用性别政治来暗喻他头脑中剑拔弩张的观念斗争,疯狂床戏正是他内心深处两种历史观的厮杀,最后人性战胜了革命。他很卖力,也很邪恶,又确实卓有成效。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2 23:08:13
李安可并不是仅想拍一部Jane Campion《午夜守门人》,他要得更多,他要改变一个大陆的历史观,或者想在他认为已经基本改观的历史观上再加一个推手。
他太用力,以至于我觉得那张温良恭俭让的脸有点扭曲。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3 00:03:45
再看看龙应台,中青报副刊事发之前,老看见她在南周和电视台“启蒙”,那时真是开放得出了奇。这边人以交流、同胞之谊度之,那边厢是踌躇满志地求演变。
奈何大陆这块大骨头不好啃。最后撕破脸,有点绝望。不过,反正出场费和版税已拿了不少,这买卖到底还划算。
这人紧接着到了香港,继续从事未竟事业,领导香港人游行。
她看重“人性”,是因为人性解构宏大叙事的潜力。李安也深谙此道。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3 00:11:29
李安的这部电影,从影像到主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操革命”。詹明信的“民族寓言”,此之谓也!
[匿名] yaomi 2007-10-13 00:37:50
李安,龙应台,在这件事情上的表演真太恶心了。
不是要说人性吗?丁默村好贪污(丁投日本人是因为老蒋不用他。老蒋讨厌他是因为戴笠告他贪污),无职业道德,为和同事争权就可以杀人,对上司能出卖时出卖,出卖完了回过头来又想再利用。在男女关系上也是个流氓。他被捕后在法庭上说他和郑苹如之死没有关系,甚至和郑本人都没有什么关系。此说不被法官采信后,丁立刻改口说郑苹如道德败坏,被法官喝止。
我真奇怪了,这样一个人,完全抛开国家民族的宏观叙事不说,就从一般人性而言,难道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吗?
[匿名] yaomi 2007-10-13 00:51:15
龙应台抱怨对丁默村的判决不公,她怎不说至少丁还有机会为自己辩解,他还有权传唤自己一方的证人,法庭公开审理时对他有利的一面证词公众也听到了---
而在76号里被他杀死的许多人(包括郑苹如),根本就没有经过任何审判呢?
所以龙应台们的逻辑就是:如果是审判汉奸的,那法律程序应该越正规越好,判决越仁慈越好;至于汉奸杀人,那就不需要考虑什么法律不法律的问题了(尽管当时的汪精卫政权也明明是有法律的)。
说穿了龙应台是有一种汉奸情节。看见汉奸就喜欢,就同情。看见审判汉奸就难过,就痛苦。
这到底是怎回事?她到底是什么人,有这样强的汉奸情结?
[匿名] yaomi 2007-10-13 01:38:31
张爱玲没有什么忠奸观,但不等于她在抗战中没有自己的立场。
在抗战中她的基本立场是亲日的,对抗日的政权她是反感的,对抗日军民的死伤她抱着嘲笑的态度,甚至造谣说因为抗日大后方的男人死了太多,以至于老蒋要号召实行一夫多妻制度以解决过多的女人问题。后来还真有人相信张的胡扯,去查对所有抗战期间老蒋的讲话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张爱玲在胡扯。(后来张爱玲又说过她的小说秧歌里农民因为被迫支援军队而暴动杀死干部的事取材于50年代人民文学发表的报道,艾晓明女士兴奋地信以为真,去查了50年代所有的人民文学还是一无所获)。抗战快结束时,张感觉日本可能要战败,非常悲凉。抗战结束后,舆论对张很不利,于是她就写下“对着总理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热泪盈眶”的句子。共产党来了,她又写“打倒万恶的旧社会”云云;去了香港在美国新闻处作事,就听美国人给她口述一个反共故事她来加工成文学(小说秧歌原来是美国新闻处的处长编的,艾晓明女士,对不住了)。。。所以说她其实一直是有立场的,只是这个立场经常地与时具进而已。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3 13:00:42
李安的上一部电影《断背山》在大陆禁映,对他刺激不小。这次,拍了一个张爱玲的故事,看重的是张爱玲故事对大陆政治传统的潜在颠覆性。第一次发掘中国近代史,潜意识里难免有雪恨的意思。远攻改成了近攻,狠劲儿也上来了。
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几十年来,这项工作在这边早已开展得如火如荼,李安的威尼斯奖不也是张艺谋评委主席的领导工作做得好么?
开发华人文艺的统战意义,完全是自欺欺人。谁统战谁还真说不定。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3 13:10:18
陈冲导演《天浴》的时候,愣是把原作中的故事发生地内蒙改为藏区,目的就是迎合国际反华主流趣味。后来果然得了一个台湾的金马奖。
[匿名] yaomi 2007-10-13 15:21:10
我是在美国看的“天浴”。电影很简单,但很感动人,一个女知青就是渴望回到城市,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改善生活的愿望,就让她死无葬身之地。
但看完以后又觉得不大对劲。除了绝望还是绝望,好象有点刻意渲染一种什么东西。
陈冲在美国其实也是靠卖“东方女人的性感神秘”等等来立足,邬君梅也是,白灵不用说了,就是今天的章子怡也是这样。。。华人女星是这样,而华人男导演,从张艺谋陈凯歌到李安,也都是这个路子。
什么时候中国的当代文化才能走出这种“妓女模式”呢?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3 19:01:29
有一个算一个,个个吃里爬外。有些人更自觉一些。问题是,他们非但没有愧疚,反而胸中有“浩然之气”,那就是张扬普遍人性、传播优质文明。这种和平演变的话语某种程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张艺谋引领的“东方主义”传统将长时间留存——示范意义太大。但也别指望它能像九十年代初期一样一统天下。
故事是否真实是一回事,是否被认为真实是另一回事,关于东西方的叙事里,常隐藏了一种侮辱性的关系。
我寄希望于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壮大。
[匿名] yaomi 2007-10-13 19:20:58
我有时感到悲凉的是:
张艺谋, 陈凯歌, 李安, 这些其实都是靠在西方作践中国男女,特别是中国女人的形象而获得自己身价的. 而咱们中国人因为过于想要获得洋人的认可,出了这样的人,还以为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这方面不仅仅大陆如此,台湾也如此.李安给台湾带来了什么呢? 他所糟贱的不仅仅是大陆的正统政治伦理, 而且也一样糟践台湾(至少是泛蓝)的传统政治伦理(当年张的小说一问世,在台湾就遭到很多抨击). 但是台湾人也不说他不好,因为也是觉得自己太弱小太孤立, 好不容易出个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就好到天上了.
[匿名] yaomi 2007-10-13 19:29:13
一位我尊敬的长辈认识色戒的女主角汤唯,而且对她很欣赏,说她学生时代是个非常正直善良又很认真的女子。。。。我最近看到Time(?好象是)议论汤唯,说她是“可能替代章子怡的中国性感尤物”云云,我想明星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要考虑也不需要多责怪谁,但不能不感叹的是,一个中国女星要在国际影坛上成名,能选择的角色为什么总是这类东东呢?
悲从中来。
[匿名] 王小东 2007-10-13 20:12:56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李安、龙应台、张爱玲这些奸佞小人令人作呕。问题是他们确实似乎在中国非常理直气壮,大义凛然,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这个民族怎么了?中国太需要民族主义了,我将一直为之奋斗,不顾老之将至。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3 20:48:14
李安的政治倾向到这部电影才完全现形,换句话说,他以前的立场比较隐蔽。他没有张艺谋暴发户的“难看吃相”,他温良恭俭让,他怀旧,他的出场跟中国的出场其实关系没有像张、陈那样密切,他辛勤地铺垫,广结善缘,到他认为气候适宜的时候,拔剑剑出鞘。
他很用心,拼尽全力,鞠躬尽瘁。他知道他不能常常光顾这样的题材——那有违他作为艺术家的信念。他也知道,除了弘扬普遍人性和普遍价值,他也必须用胶片毁灭某种东西。这其实不符合他的性格,但他“义”无反顾。
他知道他想毁灭的东西的强大,非采取极端手段不足以撼动。于是,他用了人性之根本的“性”,并且用到了极致。他相信,只能用这种亘古不变、滔天洪水一般的“性”才能杀死那个敌人。
张爱玲其人其小说都提供了一个消解民族国家的范本,这还不够。他要展现过程,性别政治成为现实政治的最佳喻体,这并不新鲜。新鲜的是李的态度。他奋不顾身了。他撕掉了所有的伪装,他大汗淋漓、满眼充血,他要毕其功于一役。他没有守住心中的邪恶,干脆放手任其作祟。可是,他被那个他放出来的东西吓住了,但他没有收手,他刹不住车了。他要那个毁灭的快感,他一边要还一边哭,因那毁灭也不是他想要的。所以,电影做完,他放声一恸。
等他恢复成一个正常人,他又开始踌躇满志地等待了。他希望大家都心照不宣,不论是龙应台们,还是张艺谋们。他目光灼灼地莞尔微笑,觉得做成了一件大事。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3 21:01:52
利用性、利用女人被操的镜头来解构中华民族,这是一大发明,不过不是李安发明的,在他之前有陈冲、张艺谋、陈凯歌等等很多很多的人。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3 21:50:39
答yaomi:
国民党的抗战事业就不是革命么。这么好的词,谁会让某个党派专美?
李安们就是要告别所有的革命。在大屠杀场景之后,李安的女主角翩然若仙赴死,没有畏缩,也没有慷慨。那一刻是李安心中永恒普遍人性的女神显灵。
李安们服膺的是全球化的历史观——所有历史和记忆都该终结。
李安的艺术其实也是“遵命文学”,但他就是要装无辜、装艺术,你有什么办法?
电影可以是最政治不过的东西,艺术可以是最好的幌子。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3 22:20:50
李安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政治观。他还要利用他作为华人的身份获得更多。这次赤膊上阵,也跟时事有关,有点着急;还可能出于对大陆政治两面性的判断,觉得差不多是个机会,张爱玲在大陆都已经热过好几回了,连胡兰成都热了一阵,尽管是节本。
这次出场会让更多的大陆人看清他。他那个“一部电影改变一个大陆”的预想恐怕要落空。他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这块大陆。
[匿名] yaomi 2007-10-14 15:16:20
电影打了NC-17,如果还是大制作,基本就是票房自杀了.主流院线要进去都不容易. 制片人不会没预见到吧.谁投资的啊? 这么大方情愿把钱打水漂.
这次赤膊上阵,也跟时事有关,有点着急;
你说最近有什么事情让李这样兴奋?
这次的事情,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南方周末. 除了龙那篇扯淡以外,南周的编辑也写了影评,说"王看到老易逃走, 电影的镜头....如何如何,所有的紧张都释放了,无比轻松..." 还有什么, "王在车上拿着特工自杀的毒药,神色自然", 意思是王最后还是没有自杀被汉奸和日本人所杀, 但就是这样还居然是"紧张的释放!" ...然后还什么什么老易回到床上,但是王不会回来了,男人摸着床单...王在知道将被汉奸杀害的情况下,还因为放了汉奸而放松,甚至愉快,最后汉奸杀了她以后再思念她。。。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国人要被汉奸杀了,也还是要爱汉奸;汉奸杀了你,他也还是思念你。只要有性在,生死的利害都没有了。这比张爱玲小说里还离谱--- 张的原小说里没有说王放跑易后是什么感受,她通过易的猜测,说王可能爱他也可能恨他。。。。南周里有些人就是要解构。解构到常识都没有的地步。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4 20:20:27
还能有什么事儿,就台湾那点破事儿。
抗日是中国人(含台湾)的集体记忆,也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李安电影就是用“人性”消解这个民族主义思想的根本。
马英九看电影感动落泪,他应该看懂了李安的用心。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4 20:46:25
先奸后杀,又说女子爱我强暴者,真正“死有余辜”,叙述者的险恶,令人胆寒。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4 22:57:03
李安、龙应台这些人一遍一遍对中国进行文化挑衅。
可悲的是还有人捧他们的臭脚。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5 01:26:50
楼上说得痛快,可没有人承认自己是逐臭之夫。人和人群的观念基本取决于他们的利益观。难以想象一个亚洲巨富的房产主会不喜欢李安电影,而更喜欢《白毛女》。据说张朝阳对毛泽东时代有崇仰之心,那也跟下岗职工的不一样。
民族主义如果不解决历史观问题,恐怕其发展的效率会成问题。前阵子电视“家族剧”里的民族资产阶级一大堆,他们的民族主义言行,活像一个阴谋——民族资产阶级要重写自己的前世今生。
民族主义的问题意识不仅要针对国际,也要针对国内。
戴嘉琦 2007-10-15 09:43:54
张爱玲不清楚,不过亲日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主要态度,最鲜明的就是九一八之后:胡适在《大公报》发表文章,称“这不特是日本的希望,更是亚洲的希望,人类的希望”,陈寅恪老爷子也兴致勃勃地准备研究清史,鲁迅依然在不温不火地骂政府……
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和对日军暴行报道增多,知识分子的态度也有所分化,右翼的胡适依然反对抵抗;陈算中间派,一辈子封闭绝口不谈清史;鲁迅的态度比较暧昧,不提也罢。
戴嘉琦 2007-10-15 10:02:31
“她看重“人性”,是因为人性解构宏大叙事的潜力。李安也深谙此道。”
从人性的角度解构宏大叙事没有什么不可以,实际上,这正是中国传统史家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问题是中国传统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是承认人的恶性的,“存天理,灭人欲”不过是“人性恶”的另一个说法。现在的这群“启蒙者”是以人性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是这些人玩的一个很大的花招。
[匿名] yaomi 2007-10-15 14:08:14
当时从电影院里出来,我和同学说我的气愤。她说:你太敏感了,实在是太敏感了。李安是无心的。那好,现在看他是不是无心的?
他喜欢骂人损人是他的自由。但被骂被损的人不但不生气,反而以被他骂被他损而高兴,甚至猛捧他的臭脚,甚至给他钱让他继续烧着骂自己损自己(电影色戒的投资方分别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总之以华人为主)那是得了什么病? 给人抽大耳光子都抽不醒,那人还有救吗?
[匿名] yaomi 2007-10-15 14:09:45
这不是第一次李安侮辱中国人了。十年前我和同学一起看喜宴,从电影院里出来,我非常生气,和同学说,“李安真是恶毒,把大陆人糟践成那样!” 喜宴的女主角,一个几乎一句英文也不会,在美国穷困潦倒到极点仍然以留在美国为人生最大追求的贱女,和一帮白垃圾混也混不出绿卡,最后为了绿卡而和台湾来的男主人公(同性恋)假结婚。台湾来的男主人公经济地位要优越得多了,英文非常流利,但个性极为软弱,怕父母,怕女人,怕自己的同居男友,整个一废物点心,所有生活都被别人控制着,一个身高1米八的男子甚至在假结婚的新婚之夜居然会被女主角强暴。唯一比较阳光俊朗的人物是男二号(美国人),乐观,有同情心,善于为他人着想。当时我气愤的只是他糟践大陆女人,现在一想,他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给糟践光了。甚至完全可以把喜宴理解为一个象征:下贱而潦倒的泼辣荡妇象征中国大陆,富裕但懦弱如孩童的男同性恋象征台湾,阳光而俊朗的男二号?当然是美国。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5 17:07:26
电影中的中国女性说得够多了,接着yaomi的话说说中国男性。
这些电影中的男主角,都不是经典电影中的“男性”,都无法担负统治者或拯救者的角色——下半身出了问题。上面提到的电影,张艺谋的、陈凯歌的、陈冲的等等(其实还可以列出一长串),为的是把男性的认同位置虚位以待,留给目标观众,满足并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拯救那些受难的渴望获救的中国女人。
东方主义的电影,其男主角的定位有三:1,性无能;2,同性恋;3,受乱伦原罪困扰。
这些电影中的“性别秩序”,正是现实政治中“国别秩序”的隐喻。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5 17:17:24
何平导演的《炮打双灯》里有个男主角,倒是个拯救女主角的男人,可是电影结尾,在大宅院阴谋设计的花炮比赛里,炸掉了“命根子”。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5 17:53:17
黄哲伦的《蝴蝶君》里一句台词,大意是说,我是一个东方人,作为一个东方人,我不可能完全是个男人。
这些东方艺术家的电影里,如果出现了男人,你把那些西方看电影的男人往哪儿摆啊?
李安的这部电影里虽然都是中国人,但其实是一部西方电影。李安和他的易先生是终结历史的历史观的代理。
易先生在床上和女间谍戮力相搏,用的都是李安的劲儿。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5 17:57:32
大概有了“危机感”,所以这次李安是舍命相搏。
戴嘉琦 2007-10-15 17:58:57
现在确实没有什么反映真实的中国男人的文艺作品。
正在写一部小说,非常烂,写小说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事情是真实的:一个劳改犯,为了和自己的爱人见一面,吞刀片自残……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10-15 18:11:49
成龙倒是雄雄武夫,可演的都是无性的动作片。
这次威尼斯金狮奖颁给李安,没有姜文什么事儿,我看理由很简单。姜文电影有一个强男人,换句话说有“主体”。但姜文未必懂得这一点,懂也不会说出来。
贪看湖上清风——《色·戒》男主角易先生的“原型”丁默村其人其事
作者:龙应台
我在德国的雪夜里翻读当年审讯丁默村的笔录等,后来再看《陈立夫回忆录》,发现这个立功的降将保释后游览玄武湖被一小报记者看到,写了出来,蒋介石看到,就很生气地下令枪毙。判他死刑的,不是真正的法院,也不是真正的法。
电影的瞬间大众魅力真的不是文学的慢火细炖可以比的。张爱玲的《色·戒》是一篇比较少人知道的短篇;如果不知史实背景,小说本身的隐晦粗描笔法更让一般的读者难以入门。李安的电影,却像一颗来势汹汹的大火球从天而落,边落还边星火四溅,嗤嗤作响,效果是,人人都在谈《色·戒》,凉凉的小说也被人手人嘴磨蹭得热了。
小说里的汉奸大坏蛋易先生,因为在小说里被处理得不够「坏」,当年《色·戒》发表时还被评论家批判,觉得张爱玲是非不明、忠奸不分。当时读了「域外人」对张爱玲的批评,我忍不住大笑。胡兰成不早就说过张爱玲的人格特质了吗?在「民国女子」里,他这么看二十三岁的她:「爱玲种种使我不习惯。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的世界里是没有一个夸张的,亦没有一个委屈的。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又说,「爱玲对好人好东西非常苛刻,而对小人与普通的东西,亦不过是这点严格,她这真是平等。」
而且,张爱玲文学作品里头最让人震撼、最深刻的部分,不正是她那极为特殊、极为罕见的「不悲天悯人」的酷眼。
如果张爱玲有一般人的「忠奸意识」,她大概也不会在二十三岁时,嫁给了赫赫有名的「汉奸文人」胡兰成啊。
易先生在小说里不够「坏」,除了张爱玲本身的认知价值和性格,除了她和胡兰成的极深刻、极缠绵的爱情之外,我看见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角度,那就是,小说和电影之外,民国史里头的「易先生」,其实也不见得是个多「坏」的「坏人」。
易先生的「原型」丁默村,一九零三年出生,因为陈立夫的举荐而做了调查统计局第三处的处长,第三处后来撤销,他就加入了汪精卫的政府,历任要职。中日战争结束前夕,他是「伪浙江省省长」。一九四七年七月五日,丁默村被枪毙,罪名是「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判决书里列出好多罪状,包括「主使戕害军统局地下工作人员及前江苏高二法院庭长郁华、与参加中统局工作之郑苹如……」
这样的一个「汉奸」履历,他的死刑不是理所当然吗?
不这么简单。
我在德国的雪夜里翻读南京市档案馆所保存成书的审讯汉奸笔录、判决书、种种作为证据的信件、电报、便条等等,慢慢地看出一个故事的轮廓。尘封的史料所透露的真实人生如此曲折,几乎有血肉模糊之感,其幽微伤痛讽刺残酷完全不需要假借文学家之手。
在郑苹如因为刺杀丁默村未遂而被秘密枪决之后一年,一九四一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和丁默村秘密取得了联系,对这位当年被他提拔过、如今为汪伪政权特务头子的后辈「晓以大义」,指示他应该设法「脱离伪区」,如果不能「脱离伪区」,就当「伺机立功,协力抗战」。陈立夫「策反」成功,往后的几年,丁默村表面上是傀儡政府的交通部长、福利部长,私底下,他为戴笠的军统局架设电台、供给情报,与周佛海合作企图暗杀当时的特务首脑之一李士群,并且配合戴笠的指示不断营救被捕的重庆地下工作人员。
这些被营救的情报人员,在审判庭上,也都具函作证,丁默村和重庆政府的合作是毫无疑义的。而在日本战败以后,局势混乱,重庆政府为了防止共产党趁机坐大以及新军阀崛起,又适时而有效地运用了丁默村这个棋子。他被国府任命为「浙江省军委员」,这一回,「浙江」前面没有「伪」字了。
我读到戴笠给「默村吾兄」的手书,戴氏要求丁默村在混乱危险中「切实掌握所部,维持地方治安,严防奸匪扰乱,使中央部队能安全接收」。而丁默村也确实一一执行了重庆的指令。在中央部队进入浙江之前,「奸匪」已经占有浙西半片,是在丁默村进行「剿匪」之后,中央部队才稳稳地接收了浙江。
夜半读史,我揉揉眼睛,困惑不已。
那么这丁默村等于是国民政府招降成功的一名降将,这名降将不曾回到「汉军」中来披麾上阵,但他留在「曹营」暗中接应,做苹果里的一条虫,等于是国民政府植在敌营的间谍,其处境何等危险,其功劳何等重要。在战争中,隐藏的间谍所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小于沙场浴血的战士,不是吗?
当重庆政府需要丁默村的协助时,陈立夫和戴笠都曾对他提出保证。陈立夫应允丁可以「戴罪立功,应先有事实表现,然后代为转呈委座,予以自首或自新」。戴笠则说得更明确,「弟可负责呈请委座予以保障也」。
好啦,那么为什么国民政府在胜利后就杀对它有功的「降将」和「间谍」呢?尤其在早已给予不杀的具体保证之后?问题出在「委座」——蒋介石吗?
正在困惑时,陈立夫的回忆录出版了。于是飞电请求朋友「火速寄《陈立夫回忆录》来欧」。一周后书寄到,邮差从雪地里走来,胡子上还黏着白花花的细雪。我从他手中接过书,一把拆了包装,几乎就在那微微的飘雪中读了起来。
我竟然找到了答案。
《陈立夫回忆录》第二百三十二页:丁默村本来可以不死的,但有一天他生病,在狱中保出去看医生,从南京拘留所出来,顺便游览玄武湖……这个消息被蒋委员长看到以后,蒋委员长很生气的说:「生病怎还能游玄武湖呢?应予枪毙!」
丁默村就被枪毙了。只因为他从狱中出来,贪看一点湖上清风,被一小报记者认出来,写上了报。
啊,我不禁掩卷叹息。难怪丁默村的死刑判决书读起来那么的强词夺理,对丁默村所提出来为自己生命作辩护的种种白纸黑字的有力证据完全漠视。原来,判他死刑的,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法院,也不是一部真正的法。
在那样的时代里,你对所谓「忠奸」难道不该留一点人性的空隙吗,不管是易先生还是丁先生,是张爱玲还是胡兰成?
□《亚洲周刊》二〇〇七年第三十七期
相关文章
- 张爱玲,人人该迷?
- “汉奸老婆”与“汉奸哥哥”岂可同日而语
- 评在上海的第三次为张爱玲大兴土木
- 《色戒》流毒必须清除--《郑苹如妹妹的述说》读后感
- 汉奸附逆张爱玲
- 评“张爱玲热”及《小团圆》
- 张爱玲不仅是张迷的“祖师奶奶”,也是“海派文化之母”
- 再谈某人故居之文化意义
- 汤唯因《色·戒》被“封杀” 李安还配作北京奥运艺术顾问么
- 不能止步于封杀一个汤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