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建国大业》,一场闹剧

火烧 2009-09-2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建国大业》被指烂片,批评其豪华阵容浪费、剧情平淡、历史观错误,尤其对毛泽东和周恩来形象丑化,引发观众不满。

我是几个月以前知道这个片子的。实话实说,期待了好几个月。前天去看了,不是一般的失望。在这里随便写几句,奉劝大家不要像我一样受骗上当,在这样一部烂片上浪费感情浪费银子。


这个电影最大的噱头,就是号称最豪华的阵容。但我觉得这也是最大的败笔。因为豪华不等于强大,很可能是浪费。明星在一部电影里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是发挥独到的演技去诠释角色。他的演技如此出众,所以他是他是明星。可是这部明星云集的《建国大业》,几乎没有谁发挥了演技,只是露脸而已。我不是说出场时间短的问题,电影史上明星一分钟经典有很多,但时间再短也是在演绎角色,而不是“飘过”。简单说,建国大业里的豪华阵容,是国人好大喜功劣根性的集中体现,是过尤不及的典型案例。


再说电影结构。戏剧的生命在于矛盾冲突。一般来说,矛盾越纠结 越激烈就越有的看。但这部片子,长达两个半小时,却没有什么高潮,平铺直叙,平淡得令人昏昏欲睡。


再说表现形式。对于历史题材,中国电影的传统是宏大叙事,如《开国大典》《南征北战》之类,已成经典。这几年受新的历史观和新的电影思潮影响,出现了“战壕真实”趋势,如《集结号》。这两种叙事手段,无论哪一种,只要站稳自己的脚跟,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是视角不同而已,并无高下之分。可是《建国大业》既无恢宏凝重,也不真实细腻,只用几个字幕就打完了解放战争,政治斗争更像过家家一样简单,只要张澜先生一来新政协就能开了,为了请他来所以要提前解放北平,所以东北野战军几十万大军为他一个人就要提前南下,把建国大业说得如同儿戏一般随意。


最后一点也是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反动的历史观。历史,是有千万人民和历史人物一起创造的,新中国的建国大业是由无数解放军战士、支前民工和伟人们一起奋斗出来的。可在这部烂片里,且不说前线将士、支前民工都成了航拍镜头里的蝼蚁,就是开国伟人们也都被表现得庸俗不堪。


比如伟人中的伟人毛泽东,为了表现他胜利的喜悦,就让他醉成烂泥靠在墙上人事不省,脸上挂着白痴一样的微笑。我都想不通导演怎么会想出这么恶毒的方式来诋毁人民领袖的形象,让小朋友觉得毛主席就是个醉醺醺的土匪。其实毛泽东基本上不喝酒,要表现他的喜悦可以有很多美好的方式。比如他是诗人兼书法家,让他在银幕上铺开纸写几句诗嘛,不是很大气吗?唐国强不是练过毛体字吗,为什么不用呢?没有新诗可以录旧诗嘛,干嘛一定要喝醉呢?如果解放南京的画面配上唐国强朗诵“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画外音,不知要比让伟人酗酒的效果好多少倍。如果有人说这是“表现伟人人性化”,也不一定要喝酒,可以让他思念那些故去的亲朋。爱妻杨开慧、爱弟毛泽民,同窗挚友何叔衡蔡和森,这些都是毛泽东心中的至亲,都为革命牺牲了。外面锣鼓喧天,毛主席独自在房内翻看老照片旧信件,抚今追昔泪流满面,难道这样的镜头不人性?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对周恩来的恶毒丑化。冯玉祥被特务杀害了,消息传来,观众们看到了周恩来大发雷霆,粗鲁地辱骂下属“猪脑子”。这样的场景怎么似曾相识?对!在别的电影里这中镜头我们经常见到,是用来表现愚蠢的敌人失败后恼羞成怒的样子的,可在《建国大业》里,这愚蠢凶残的脸谱却被贴在了敬爱的周恩来脸上。


这个片里唯一的亮点,是西苑阅兵时刘烨演的那个战士。他说:“我是红二十八军团的老兵,我代表活着的、死了的红军战士,向毛委员敬礼!”然后出现了毛泽东回忆井冈山、雪山草地、转战陕北的闪回画面。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就这一句,让我热泪盈眶,剩下的都是闹剧。如果只为看这不到二十秒,大可不必去电影院花三十五块钱,用自己的爱国情怀去捧韩三平的臭脚。

相关文章

  •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
  • 《建国大业》引出的话题...
  • 由胡星斗等妒忌和陷害雨夹雪看资改极右派的老朽覆亡
  • 胡星斗、《苹果日报》、倪匡、蒋孝严共同力挺的一部影片
  • 热烈祝贺《建国大业》得到蒋家后人盛赞
  • 电影《建国大业》,有人欢喜有人忧
  • 影片《建国大业》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 一论南方周末“爱国不是因为共产党领导”的错误导向
  • 改制到底:《建国大业》,注进“新阶层”的强心剂
  • 某影片的卖点和历史拐点
  • 大业剧本是如何被修改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