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话(下)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恶性循环
甲:你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这是很对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就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建立,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存在了。但是,为什么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直到一八二五年才在英国开始爆发呢?
乙:搞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这一点很重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要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在英国开始周期性地爆发呢?对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曾作过深刻的分析。
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分析由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停滞状态时指出,“在工业发展的初期,这种停滞现象只限于个别的工业部门或个别的市场。但是,由于竞争的集中作用,在一个工业部门中失去了工作的工人就投入另一些最容易学会工作的部门中去,而在一个市场上卖不出去的商品就转运到其他市场去;结果,个别的小危机一天天地汇合起来,逐渐形成一连串的定期重演的危机。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初期,局部的、个别的生产过剩现象是经常出现的,但这种生产过剩要发展成为“定期重演的危机”,即成为一个国家各行各业全面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有一个从局部量变到全局质变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资本主义工业在它早期的一、二百年内,还只是手工操作的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和手工工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增长的速度还并不是很快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虽已存在并发生作用,但矛盾还没有激化,生产过剩还只是局部的个别的现象。
随着资本主义大鱼吃小鱼的竞争的发展,资本和生产日益集中,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逐步地导致用机器操作代替手工操作。
经过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手工工场发展成为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膨胀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开始激化了,各个部门全面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当我们讲一八二五年在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时候,就是指的这种各个工业部门全面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至于局部的个别的小危机,那是在一八二五年以前早就不断发生了。
甲:你在上面引证恩格斯的那一段话里,讲到“一连串的定期重演的危机”,我想,这大概是指在一八二五年英国爆发的全面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后,每一定时期,就会重复出现这种全面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年年存在、月月存在的,而经济危机却不是年年发、月月爆发,而要经过一定的时期才重演,这又应该怎样理解呢?
乙:这里涉及到危机的周期性问题。所谓危机的周期性,就是指从上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这段时期。例如,一九二九年开始爆发了三十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从一九三三年起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从危机中爬出来,隔了不久,到一九三七年又爆发了另一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七年这八年就称为危机的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一般要经历危机、萧条(或停滞)、复苏和高涨(或繁荣)四个阶段。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它是上一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周期的起点。危机通常是在经济最“繁荣”的时候突然猛烈爆发的。
在危机到来之前,总的说来,市场上似乎是一片“生意兴隆”的是景象:商业资本家大量进货,工业资本家开足马力生产,银行资本家发出大量贷款。其实,这时的生产早已超过了社会的购买力,有些生产部门已经陷入了困境,有的甚至破产了,只是由于商业、信用制度和投机活动等所制造的虚假繁荣,生产过剩暂时还被掩盖着。
但是,纸包不住火。由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虚假繁荣,决不能把生产过剩长期掩盖起来。当矛盾达到顶点时,危机就总爆发了。
商业资本家争着要使他们手中的商品出笼,不愿再行进货。这时仓库里存货增加,销售困难,股票价格猛跌,生产大幅度下降。许多中小企业首先大量破产,不少银行跟着倒闭,即使没有倒闭的工厂也紧缩生产,使失业工人人数大量增加。
这样一来,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象害了一场瘟疫突然陷入瘫痪之中。但是,危机是否会永远持续下去呢?不。产生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然年年存在、月月存在,但经济危机却不是年年有、月月有。
这是因为危机持续一段时期以后,通过强制性地破坏社会生产力,社会上积存的商品逐渐减少,生产同消费逐渐趋向相对平衡。这时,生产下降就会开始停止,资本主义经济就会逐步从危机中爬出来,逐步从危机阶段过渡到萧条阶段。
萧条是进入复苏和高涨的过渡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经济危机的急风暴雨般的袭击以后,工商企业倒闭的浪潮慢慢平息下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处于停滞状态。生产和消费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
这时,过剩的商品经过一段时期的销售,存货逐渐减少,商品价格缓缓回升。资本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追求利润,一面加紧剥削工人,一面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开始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推动了许多部门的生产增加。这样,市场有了转机,定货逐步增加,资本家看到有利可图,又开始进行着新的投资,生产逐渐恢复起来。于是,社会经济就由萧条阶段进入复苏阶段。
复苏是周期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生产逐步扩大,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逐渐增加。由于资本家扩大生产进行大量的固定资本投资,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这就会促进电力、钢铁、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促使就业人口增加。
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就业人口的增加,又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粮食、衣服、日用品等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这时,商品价格上涨,利润迅速增加,整个社会经济好象一个人病后经过疗养,从瘫痪中爬起来了。这就标志着复苏阶段进入了高涨阶段。
高涨是下一次危机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不断扩大,甚至突破危机前的最高点,继续向前发展,资本家的利润急剧增加,旧企业迅速扩充,新企业不断涌现。商人大批进货,物价高涨。银行也乐于贷款,信贷异常活跃。资本主义经济又好象“轰轰烈烈”,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这种表面繁荣掩不住“内部”的腐败。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继续发生作用,随着生产急剧扩张而来的是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缩小,一场新危机又在酝酿着了。
由于盲目扩大生产的趋势同购买力相对狭小的矛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必然愈来愈尖锐,这时,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终于不可避免地又要重新来临了!
危机一萧条一复苏一高涨一危机,体现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它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破坏和束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周期性正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一种表现。
甲:你刚才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这个问题很重要。你能不能再进一步作些分析?
乙: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的循环。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工资、价格和利润》)
因此,我们说一场经济危机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实际上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一个循环要经历的四个阶段。离开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循环,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
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正是通过否定资本主义生产的这种恶性循环,来否定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否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的。
他们往往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年年有、月月有这一现象,抓住资本主义生产周期中暂时出现“繁荣”这一现象,尽量夸大,不及其余,替资本主义制度涂脂抹粉。这种卑劣手法,曾经受到列宁的痛斥。
列宁指出:“在危机论和崩溃论的问题上,修正主义的情况更糟。只有在极短促的时间内,只有最近视的人,才会在几年的工业高涨和繁荣的影响下,就想改造马克思学说的基础。危机的时代并没有过去,这是客观现实很快就向修正主义者表明了的本实,在繁荣之后,接着就来了危机。”(《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列宁是在一九〇八年说这些话的。六十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不断爆发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完全证明了列宁的科学预见。只有彻底背叛列宁主义的苏修叛徒集团,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已经爆发的一九七四年,还祭起老修正主义者的破旗,硬说这次危机不是危机,只不过是“高涨阶段的暂时中断”,明目张胆地妄图“改造马克思学说的基础”!
这些家伙连《红楼梦》中的贾元春都不如。贾元春尚且能在封建社会“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代,看到这个社会行将崩溃的败象,做了一则爆竹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元春把那时的封建社会譬喻为爆竹,意思是它的外表尽管显赫,一旦爆炸就会灭亡。修正主义者被资本主义生产暂时出现的繁荣迷了心窍,散布资本主义万古长存的神话,但是现实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恰恰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甲:是这样。当前这场经济危机给帝国主义的打击确实很大,给修正主义的打击也很沉重。现在我还有个问题请你分析一下,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过去大致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乙: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要多少年爆发一次,不是怎么算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问题。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前,平均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影响这个周期长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知道,资本家要进行生产,需要拥有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本,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一次就被消耗掉了,而是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全部被磨损。
机器、设备、厂房都要在生产中使用多年才更新。一般大机器,如果光从物质磨损过程来看,有的可用二、三十年才会全部磨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只是有物质磨损(或叫有形损耗),而且还有精神磨损(或叫无形损耗)。
所谓精神磨损,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的一台机器从它的实物形态上来看,虽然尚未全部磨损,但是比它效率更高的新机器造出来了,资本家如果固守自己的老牛破车,就要被采用新机器、新技术的资本家打垮。
激烈的竞争迫使资本家不得不把原来尚可使用的旧机器废弃不用,更换新的机器,掀起更新固定资本的热潮。这种由于采用新机器而使原来尚可使用的旧机器报废不用而发生的损失,叫做精神磨损。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十九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固定资本更新的材料作了科学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变换加快了,它们因无形损耗而远在自己有形寿命终结之前就要不断补偿的必要性也增加了。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这种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资本论》第二卷)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什么会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物质基础呢?这是因为,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必然引起对生产资料的需要量的扩大,推动生产资料的生产。
随着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又必然引起对劳动力需要量的增加,这就推动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从陷入危机的状态中逐步走上了高涨的状态。
但是,当走上高涨状态的时候,生产量超过了需要量,危机就又到来了。危机以后在从萧条到复苏的转变关头,资本家又都想通过革新技术、降低成本来占领市场,又会引起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从而又为下一次危机的爆发提供物质基础。
但是,在看待固定资本更新周期和危机周期的关系问题上,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马克思曾经指出:“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资本论》第一卷)。
其次,固定资本的更新,只是危机周期的物质基础,决不能把它说成是引起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原因。因为如果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那么,就不会有经济危机,也就不发生经济危机周期性的问题。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原因,同危机发生的原因一样,是由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甲:马克思说的,“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我们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发展情况正是这样,周期大大缩短了,从战前十年左右爆发一次到战后五年左右爆发一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乙: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是大大缩短了。美国到现在已爆发了六次,日本爆发了七次,每次平均都只有四、五年时间。
战后经济危机的周期为什么会缩短?总的说来,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根本的一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提高,而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却越来越集中于一小撮垄断资本家手里。在垄断资本的统治下,劳动人民受到愈来愈严重的剥削,劳动群众的购买力相对于生产增长来说差距越来越大,国内市场问题更加严重。
第二,是由于垄断资产阶级采用凯恩斯的理论,以所谓国家干预,赤字财政,国民经济军事化等办法,作为反危机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只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在以往爆发经济危机时,矛盾展开比较充分,经过危机的剧烈破坏,使社会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强制地得到解决,由此建立的相对平衡就比较地能够持久一些。因此,危机周期时间也就比较长。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垄断资产阶级采用了凯恩斯所谓反危机的措施,使资本主义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就被压下去了,这就使下一次危机很快接着爆发。
第三,是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不断觉醒和壮大,帝国主义国家国外市场相对地在不断缩小,使转嫁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这就迫使危机周期更加缩短。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的缩短,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既然具有周期性,那么是不是会永远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呢?
乙,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决不是简单的重复。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反杜林论》)。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恶性循环。每经过一次循环,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都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地动摇着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替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创造着有利的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