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失地农民5000万,农村养老成难题

火烧 2013-11-25 00:00:00 社会民生 1030
文章指出农村养老面临多重困境,失地农民达5000万,土地养老模式受冲击,家庭养老缺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标准偏低,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突破1亿,亟需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解决养老问题。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参事马力日前在老龄产业高端论坛上表示,在城市,领取退休金的人群大概占86.8%,而农村领取退休金的人群仅占18.7%,大量靠的是家庭和土地养老。

  近年来,农村老人的生活处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却改变不大。尽管农村养老已由过去的“养儿防老”扩展为社会保险养老、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等三种途径,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村老人的后顾之忧。

  以55元每月为起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自2009年起在全国10%的县试点,但这一水平比57元的农村低保还要低,根本无法满足一个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家庭养老同样存在缺失。我国农村“空巢”现象普遍,年轻子女外出务工,常年难得回家一趟,不少农村老人缺乏经济保障。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钱在手里,却是凉在心里,生病或是有其他事务时,也面临着无人照顾的困境。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今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

  至于土地养老,一样地难以保障。农村过去不小比例的老人是靠土地和劳动力养老,但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也不断受到冲击。我国目前完全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已达到5000万人,未来人数还会继续攀升。一些农民面临无地可种或是有地也种不起的难题。

  面对农村养老的这一系列困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更有作为,下大力气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只有不到7年的时间,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但不管怎样,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当然,强调政府的责任,并不是说大把的资金往农村投就行了,现阶段的国情还做不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要强化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增加财政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投入和养老服务格局。

  对于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空头许诺,不超越财力,不超越阶段。应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要切实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相关文章

  • 唐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反对延迟退休
  • 调查称90%市民不愿延迟退休 支持者多为政府公务人员
  • 司马平邦:中国那令人不敢直视的“老无所依症”
  • 春秋笔:从《决定》看养老金缺口的出路
  • 从“延迟退休”看改革深化的方向
  • 延迟退休一年养老金增40亿 被批是以毒攻毒策略
  • 当务之急是废除“双轨制”而不是热炒“延迟退休”
  • 《决定》: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 唐钧:我们该批判“高福利”吗?
  • 哈尔滨农村养老调研:超6成担心基本生活来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