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毕舸:医改新方案应保护弱者

火烧 2006-09-21 00:00:00 时代观察 1033
文章探讨医改新方案应以保护弱势群体为核心,借鉴英国模式,强调政府主导基本医疗保障,确保公平性与资源合理分配,同时指出市场化改革的弊端。

医改新方案应保护弱者 
 

--------------------------------------------------------------------------------
 
毕舸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9-20 http://guancha.gmw.cn 


 
据报道,经国务院批准,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医改大方案今年底或明年初即可出台。目前,医改小组比较青睐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的“英国模式”。

在经历了反复的争论与漫长的等待后,我们也许将迎来一个阶段性胜利——医改小组对“英国模式”的首肯,体现出在所谓“公平与效率、市场化与公益化”的权衡中,从传统偏重前者走向如今注重后者。

反思过去的医疗“市场化”改革,它至少犯有以下三大毛病。

一、在缺乏足够社会基础医疗保险供给的情形下,医改“市场化”带来医疗服务的不公平。医院和医生会排斥无力承担医疗费的病人。

二、医疗服务的商业化带来直接的利益诱导需求。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与服务量(包括开高价药、服务掺水等)直接挂钩,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客观上使得医生具有滥用权力的条件,这在目前“以药养医”体系中暴露无疑。

三、如此“市场化”的医疗资源分配,保障了高收入、低疾病风险的人群,而将低收入、高疾病风险人群排斥在外,其结果是,大量穷人生不起病,加剧了社会群体的分裂与贫富分化的不公。

其实,医疗服务是个特殊的市场,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对这一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即市场失灵。一个社会有责任让每个公民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商业医疗保险市场无法实现这一功能。所以,政府应该主导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引导私立医院和商业保险公司去满足部分消费者更高的医疗服务需求。

既然医改小组已经表达了向“英国模式”学习的愿望,我们就得看看英国人生病后是如何治疗的,可以获得哪些“免费”服务,政府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根据《英国:渗透“福利国家”理念》一文,英国的医疗体制分三级管理体系: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按城市行政区划设立的医院,及政府在某些城市中兴办一定规模的专科医院。医疗管理网络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公共财政拨款约为85%。

“英国模式”有许多优点,比如它能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这个网络赋予全科医师守门人的角色,使得大部分健康问题在这个层面得以识别、分流,并通过健康教育等预防手段得以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而且,它覆盖面广和基本免费的特性,保障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公平性。“英国模式”还降低了卫生总费用,政府对机器设备、新型技术开发和传播的投资严格控制和管理,近年来英国卫生保健支出只占GDP的7%左右,远低于美国的14%。

由此可见,“英国模式”的公平优先理念并不排斥效率,相反还促进了效率的提升。“英国模式”并非尽善尽美,但我国目前仍实行三级医疗体系,正面临着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公立医院的改制、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等问题。要使刚兴起的社区医院切实起到“守门员”作用,要使非营利医院切实地保持公共服务特性,从而建立合理利用资源的医疗网络,都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这方面,“英国模式”有诸多经验,值得政府借鉴,并结合国情适当改进。

但无论改革路径如何设计,既然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生老病死,都需要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那么,政府不仅将全民医疗保障作为一项社会福利,更作为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即国家有义务保护社会弱者,并不断谋求社会公正,就必须树立“民众看病、政府埋单”的价值核心,为此不懈努力。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文章

  • 江宇: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 李玲:仇和落马与私有化医改的不归路
  • 江宇 | 从医改看中国改革政治经济学:改革到底有多难
  • 你要医改的“小政府、大社会”吗?
  • “6.26”——“弱势群体”不能忘却的纪念
  • 赵磊:“过度医疗”是另类的“生产过剩”——用马克思主义定位“新常态”(之四)
  • 医疗私有化是如何祸害拉丁美洲的?
  • 社会办医掩盖着严重腐败:82岁老医生炮轰民营医院
  • 江宇:社会办医只“松绑”不严管是对人民不负责任
  • 忠言:警察荷枪实弹防“医闹”让人五味杂陈
  • 江宇: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更有效率?这是迷信,不是科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