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一个医学专家的视角:乡镇卫生院远不如人民公社卫生院

火烧 2007-02-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从医学专家视角对比乡镇卫生院与人民公社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揭示当前基层医疗资源匮乏问题,通过甘肃东乡县实例反映基层医疗现状及改善努力。

一个医学专家的视角:乡镇卫生院远不如人民公社卫生院 

云淡水暖
 
2月7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主题是“‘卫生支农’在行动”,视频链接:http://www.cctv.com/video/jiaodianfangtan/2007/02/jiaodianfangtan_300_20070204_1.shtml

在主持人敬一丹女士身后的背景图上,显示了一幅怪异的“视力表”,说其怪异,因其视力检查符号七歪八扭,同一个等级的符号大小不一,敬一丹解释说,这是一张“手写”的“视力表”,草民想,一张视力表不过2、3元钱吧,而这样廉价的东西都没有的地方,竟然是一所乡镇卫生院,片中解释说,当地的乡镇卫生院的条件,基本如此,看病只有老三样,听筒、血压计、体温计,而“视力表”这样的东西,需要时就“画一张”。这里是甘肃省最贫困的东乡族自治县。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一个省城派下来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医生陪同采访,并且解说一些其观察到的问题,报道说,这位医生是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杨伟林,好像是肝胆外科方面的专家。在杨医生的视角内,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太多,其中首要的关键是人(合格的医生),当地的县长感慨地说,“找不到(有专业技能的)人替人民群众看病”。杨医生对多名卫生院的院长进行过考核,其中大部分连血压都测不准。

当然,杨医生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10个月内有效地改善了一些问题,比如,大力培训了一批当地医务人才。杨医生为一个患者做了个腹腔手术,本来当地没有条件做这样的手术,县医院连脾脏切除都不能做,杨医生劝其去兰州,但是患者的一句话,说如果不能在当地治疗,就回家等死,杨医生在震撼之余,冒险手术,成功,那患者康复后外出打工,当地干部感叹,如果患者不治,其后果就是家破人亡,镜头上出现的患者的父亲,一个朴实的农村老汉,不善言语,只是一个劲说“感谢共产党,共产党好!”。

但杨医生的一段话值得深思,在谈及当地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时,杨医生说(大意):现在这个条件,我就回想起我小的时候,在70年代,我们那是公社卫生院,我们公社卫生院的条件,好像比现在东乡县的乡卫生院的条件要好得多,因为那时候,有X线机,有B超,住院病床要有十几二十来张。片中解释道,此位杨医生出身于甘肃省天柱藏族自治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

客观上看,杨医生已经是省会三甲大医院的高级专家,这些年来其,所在的城市中心医院的物质条件、设备条件都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城市中心大医院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医疗条件、人员待遇、当然还有高昂的医疗费,这一切当然都拜“医改”的推动。但是,杨医生到基层医院所感受到的震撼,同样震撼出了其内心的良知与发奋工作的动力。

杨医生用自己亲身经历所作的今昔对比,同样令人震撼,不含偏见地看,国家这几年投资为东乡县的乡镇卫生院都盖了新房子,但那些墙体崭新,有的连窗户都未安装的房屋,还有空空荡荡的房间所映射出来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度窘迫,才激发出杨医生的感叹。从杨医生“小时候”起算,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人民公社也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杨医生却以一个高级专家的视角,判定如今乡卫生院的条件,远不如30年前的人民公社卫生院,这些话,可能有人不爱听,或者听不得,要指斥杨医生“想倒退”呀、“反改革”呀。

但是,既然中央电视台能够把杨医生的话如实播出,说明我们党,我们这个社会、政府有“知耻而后勇”的底蕴,毕竟那位被杨医生所感动的老农民,一迭声地说“感谢共产党,共产党好!”

相关文章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的四个视角
  • 蒋正华的一段话揭开一个重大秘密
  • 信息心理战之“户口问题”和“饿死三千万”
  • 孙经先: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与蒋正华先生商榷
  • 大跃进批判及其严重后果
  • 陶鲁笳访谈录:山西试办全国首批农业合作社的前前后后
  • 邋遢道人:也说崔永元嘴里的饿死三千七百五十万!
  • 人民公社的解体过程
  • 推倒“世纪诬陷”,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