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历史揭秘”其实是混淆视听
在“历史如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等观念影响下,一段时间出现了热衷揭秘、野史走红的现象。有报刊登文章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称赞和认可声中,也出现了一些“杂音”。这些人声称,揭秘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有助于全面了解历史。对于这些声音,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任何历史都有一些规律。例如,有正史必有野史,而且相比正史,那些看似绘声绘色的历史揭秘、奇闻轶事似乎更能挑动读者神经,让读者更感兴趣。例如,我们曾有陈寿的《三国志》,也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史传文学。陈寿将散见于朝野中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了严格鉴别,最后写成了正史。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出来后,把那段历史说得活灵活现,结果读《三国演义》的人比读《三国志》的人更多。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对野史感兴趣并不足为怪。但是,必须认识到,野史虽看似更有趣却有失严谨和准确,所以,对于野史要保持科学的分析态度,如果不加辨别地把其当正史读,就会颠倒是非。
再如,历史研究总是要向前推进的。历史学家对世界上的主要历史事件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但是多年以后,很可能随着新的事实证据的发现,某些事件又出现了新的说法。这是正常的历史研究的发展。但是,如果不是基于科学的历史分析、客观的历史判断,而是拿一些所谓历史片断来质疑固有的对历史的基本判断,以偏概全,并美其名曰为反思历史、还原真相。这只能是混淆视听。举个例子,有些人对近代反侵略斗争进行了不同于传统的解读,对西方殖民战争和侵略进行肯定而不加辨析,强调西方侵略是对近代中国的积极“刺激”和“震醒”,认为西方侵略对中国近代现代化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还有人认为,近代中国人民若不反抗西方侵略,“如果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随便搭上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盛得多。比如追随美国,可能今天我们就是日本。”还有人热衷于美化、拔高像慈禧、琦善、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而对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等则加以非难、贬低。如此揭秘、如此“考据”,就与历史研究的发展相去甚远了。
在思想越来越多元的当下社会中,出现各种对历史的解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大众对不同的解读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甚至把真善美当成假丑恶,混淆了大是大非,就有问题了。从上述分析就可以看出,一些所谓的揭秘、历史还原,并没有站在客观、科学的历史分析的立场上,很多是抱着戏说、猎奇、哗众取宠等动机,基于这种动机和心态重新解读历史,是很难得出客观结论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研讨会上曾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这个论断告诉我们,在一个日益多样、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究竟应当确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今天,再来分析种种对历史的错误观念、批评历史虚无主义,是因为历史是走向未来的桥梁,历史虚无主义所反映的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对待现实甚至未来的态度问题。当然,对历史事实的科学认识与现实中人们对实践的认识一样,并非一次就可完成,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对历史的认识,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任意曲解,随意歪曲,以偏概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历史的主流、主题和本质。也只有这样,才能驱散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坚定信心,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
- 起底《炎黄春秋》主编洪振快:亲美反共历史虚无主义代表人物
- 雨夹雪:江泽民如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求是:贬损领袖是要否定我们党的政治品格
- 推翻社会主义的前奏:马克思主义由被虚无到被替代
- 军报刊文:高度警惕污蔑党的领袖、妄评邱少云的歪风
- 玖江春:“打铁还需自身硬”彻底解决历史虚无的问题
- 光明网:对作业本们搞历史虚无主义要敢于亮剑
- [视频]张文木:金融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腐朽阶段
- 红旗文稿:丑化领袖是迎合西方的"西化、分化"战略
- 光明日报:英雄必须尊重!
相关文章
- 微信朋友圈回复加图片 微信朋友圈的微信营销活动是怎么做出来的
- 微信朋友圈怎么评论图片 微信朋友圈别人的网络视频是怎么发出去的?(不是私人的小视频)
- 朋友圈评论 微信发了朋友圈,别人评论了,我单单只回复了某一个人,其他人能看到我回复的内容吗?好像不能吧!
- 微信朋友圈怎么评论图片 微信朋友圈里,自己写的内容.别人评价了.问,如何删除别人的评论
- 微信朋友圈回复加图片 为什么我微信的小视频拍出来发朋友圈的时候速度会快很多,大概是1.5倍的原画速度
- 微信朋友圈评论怎么发图片 我想发一个微信朋友圈,这条动态我想给领导看见的,让领导知道我很感谢他,不是很明显的那种!
- 微信朋友圈回复加图片 朋友圈说说配图,带图片的朋友圈微信说说短语-感人的情话
- 蚩尤是黄帝儿子?“猛料”爆出
- 天上人间 管仲 美利奸
- 白银时代·核弹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