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美国应认清自身的“人权危机”

火烧 2014-10-20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分析美国布朗案背后种族矛盾与人权问题,指出美国人权纪录存在严重危机,强调种族问题并非偶然,而是深层社会矛盾的体现。

  2014年,奥巴马满头的白发和焦虑的神情正向世界表明,“我有点力不从心了。”美国正在不断丧失掌控世界秩序的能力。而且,在内政方面,8月的密苏里弗格森迈克尔·布朗枪击案留下了美国人权史上最新的“伤痕”。这个夏天,美国为被白人警察射杀的非裔学生布朗降旗默哀。美国民众在反思,今日美国为何还会出现如此惨剧?

  许多美国人始终认为是多个“偶然因素”才触发了这个国家最为脆弱的神经——种族主义与种族矛盾。第一,警察权力的滥用。第二,当事人的奇特组合。如果警察是个黑人,或者布朗是个白人,同样的情形下,大规模的抗议、暴乱还会发生吗?第三,多种政治势力推波助澜。美国各个政治派别都跳出来表态,奥巴马作为首位非裔总统则左右为难。

  如果认为是这些所谓的“偶然因素”导致了“布朗案”的发生,那么美国就没有真正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人权危机”。因为,他们总是臆想美国式的“人权理念”是永恒普世的价值,是衡量他国人权事务的标尺。他们总是遗忘了自己曾经历的“人权伤痛”:1856年德雷斯科特诉桑福德案宣布“黑人是白人的财产”;1863年林肯的《解放奴隶宣言》对于黑人而言仍是一张空头支票;1954年另一个更为出名的“布朗案”也成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导火索。1964年《民权法案》虽然在法律上解决了“种族隔离”的歧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美国的非裔不得不面对白人社会的“选择性远离”,而黑人运动不幸地沦落到“以暴制暴”的怪圈中。

  事实上,美国的人权纪录,尤其是这个国家的“定时炸弹”——种族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丽。“布朗案”绝不是“偶然”,而是根深蒂固的“危机”。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上也承认,“我们自己有时也没能坚守自身的价值观……美国国内自身也还有很多问题存在。”

  “布朗案”提醒人们: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民权运动”,也不可能有恒久不变的“人权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那么“人权价值”的理念与“人权保护”的现实就会脱节,必然陷入到“人权危机”的麻烦之中。而“布朗案”作为美国人权纪录的耻辱,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信息部主任)

相关文章

  • 俄罗斯媒体:国家油价下跌是沙特和美国阴谋
  • 人民日报:美国“钱主政治”愈演愈烈
  • 警惕敌对势力借外资控股向我安全领域渗透
  • 朱伟一:当今美国是豪强的天下 非法治国家
  • 冷眼旁观天下事:玄与悬
  • 潘国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美式民主
  • 关于西方世界衰落的若干思考
  • 俄总理回应俄威胁论:奥巴马精神有点失常
  • 在美国上班:讲讲在美国生活的真正成本吧
  • 占豪:中、俄、德贸易联盟将取代美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