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混合所有制不是国企改革的唯一之路

火烧 2014-03-1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指出国企改革并非必须走混合所有制道路,强调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提出改革应注重细则与监督,推动国企自我完善,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阅读:

  昆仑岩:国企改革的出路不是私有化

  孙锡良:中国为什么要用“混合所有制”改造国企?

  国企改革成了此次两会的热议话题。虽然在实践当中已经有所探索,但混合所有制经济只是近期才出现在重要文件中。实际上,对于如何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尚无共识。比如,有一种声音就认为,混合所有制就是“国资退、民资进”,有人甚至认为是变卖国有资产(证券时报2014年3月13日)。

  人们知道,"两会"前夕的2月20日,中国石化发布公告,将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此举被外界视为开启新一轮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序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度谈到国企改革。在继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上海代表团审议表示,国企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见解放日报2014年3月6日)之后, 在3月9日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又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见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总书记在谈到国企改革时也讲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更强调的“是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依笔者之见,在时下某些地方对国企改革某些出现误读的情况下,习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的观点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混合所有制实际上是一个改革问题,已经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远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关键问题不在持股主体的多少,而是资本是否能够发挥现代企业的作用。这说明,混合所有制一旦缺乏细则,监督不严,恐怕就会重现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老问题。

  传统的国企管理模式确实出现了不少弊端。比如,某些国企显现行业垄断地位,既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也让民营企业遇到了生存尴尬。比如,某些国企管理层的薪酬过高,造成分配不公平的感觉。因此,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进行改革。

  但国企改革决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走混合所有制经济。实际上,中国的国企林林种种,因经营方式、资源和基础的不同,以及市场的地位也不一样,这就注定国企改革不能选用同一种模式,中央肯定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只是称“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而没有说是唯一的改革形式,这就是实事求是。只要原来的国企经营的模式是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的,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其弊端是能避免的,就应该让其坚持下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所强调的,国有企业加强是在深化改革中通过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改革,确实要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在推动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笔者认为,习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的要求是求实之言。

  值得一说的是,过去在一些地方,采取隐匿资产等手段,达到非法占有国有资产是企业改制中一个突出问题,有些改制企业的厂长经理一夜之间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企业改制成为这些人一夜暴富的“最后晚餐”,出现改制前“红红火火”,改制中“惨不忍赌”,改制后“腰包裹裹”的怪圈。这种打着改革的旗号进行谋取暴利的现象已损害了改革的形象,也影响了政府的威信,需要认真总结教训。

相关文章

  • 阿里巴巴谋划入股中石化销售公司 已招聘专业人才
  • 中国是不是正走在一条“邪路”上?
  • 说说国企的问题:你希望国企这样改革吗
  • 混合所有制之辩——竞争还是所有制更重要?
  • 最简明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寓言《羊间喜剧》 第六则
  • 地方版国企改革方案呼之欲出 改革模式殊途同归
  • 竖琴螺:点评国企私有化和马航失联
  • 余斌: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的几点担忧
  • 【重点推荐】昆仑岩:国企改革的出路不是私有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