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通胀预期下的中国经济

火烧 2009-08-03 00:00:00 时代观察 1031
文章分析通胀预期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升温现象,探讨房地产、政策调控及通货膨胀的影响,强调经济结构转型与内需开发的重要性。

通胀预期下的中国经济


来源: 《IT经理世界》

 
  作者:吴茂林

  人们刚刚还在发愁经济衰退,转眼间似乎又要面对经济过热的局面了。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内信贷规模持续猛增,上证综指不知不觉间已经突破3000点,不久前还在低迷中徘徊的房市在两三个月内即一举回到2007年的高价位。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似乎已成定局。

  宏观经济如此迅速地由冷转热,让很多人措手不及。最近遇到一“聪明过头”的朋友,在去年年底的时候,他卖掉了唯一的一套房子,准备在今年上半年再抄底换一套更好的房子,因为他预期房市还远未到底,所以准备在房产上来一出高抛低买的好戏。现在他只能看着噌噌直上的房地产价格望洋兴叹,同时还要担忧手上的那点钱会被通货膨胀吞噬掉。

  另一位代理进口生产设备的朋友,则对眼下的经济形势喜笑颜开。经济一回暖,他这样的出售生产工具的生意人总能最先感知。最近,他签单不断,几百万元一套的设备卖得火热。而让他感受最深的是,4万亿元拉动内需刺激计划确实立竿见影,但也没有一个行业能像房地产行业一样具有这么大的拉动作用。在他看来,经济回暖,最关键的还是因为房地产起来了。

  这是不是有点像1998年的情景?10年前,面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威胁,国务院果断决策为房地产松绑,取消福利分房,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按揭贷款业务。一举催热了房地产业,并延续了整整10年的地产繁荣,房地产业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之一。10年后,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政府的应对之策,在百般无奈下,最后还是要落脚在房地产上。真是10年一个轮回。

  但这一波的地产热时间恐怕不会太长,如果说10年前支撑地产业复苏的因素是广大群众对改善住房条件的刚性需求的话,那么今天则更多是一种通胀预期下的投资、投机行为,是为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充裕的流动性的结果。资产的泡沫化已经初步显现,这使得中国经济在走出这一波低迷的同时,却又为下一轮的经济周期累积了风险。

  防止从流动性不足到流动性过剩,期间的平衡把握对政府的决策无疑是一大考验。事实上,学者们一直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中国所面对的危机性质是不同的,美国等西方国家面对的是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流动性不足,而中国面对的是外需急遽萎缩导致的实体经济危机,是供需矛盾失衡、经济结构失调造成的产能过剩。因此,中国的任务,是尽可能地开发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但如果政府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只是一味瞄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不加大对消费、民生、企业技改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有效带动民间投资增长,则对于目前中国经济而言,也只是一剂麻醉药,暂时延缓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痛楚”而已。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未来中国经济将会更加困难。

  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最近风趣地形容他从东莞考察归来的感受是,“水也绿了,天也蓝了,空气也变好了,”为什么呢,因为大量的代工制造厂关闭了。事实上,经济的转暖,还主要体现在股市、房市和一些能源、原材料行业,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尚未见底,外需严重不足,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的中国制造业依然在困境中挣扎。

  记不得哪位经济学家在预测经济前景时,说过这样的话:“明天会比今天好,但不比昨天好,后天则不会比明天好。”的确,中国经济还远未到乐观之时。

相关文章

  •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
  • 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
  • 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 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 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 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
  • 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