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王建:警惕内外需双紧缩

火烧 2008-02-1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当前经济面临内外需紧缩双碰头风险,指出滞胀因素包括食品涨价、国际游资流入、投资回落和出口萎缩。强调需通过宏观调控和扩大消费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与产能过剩问题。

王建:警惕内外需双紧缩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经济在今年能否经受住考验,继续保持较快、平稳的增长,宏观调控是关键。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不是产品短缺,而是过剩。

□王建

作者认为,中国经济最怕的就是在“十一五”中期出现“内外需紧缩双碰头”,因为需求的紧缩力度会加大,“滞胀”也会更明显,现在看来,“双碰头”的可能性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

中国经济在今年能否经受住考验,继续保持较快、平稳的增长,宏观调控是关键。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不是产品短缺,而是过剩,但过剩的后面是分配,所以只要通过调整国内的分配关系,采取大力扩大消费需求的各种措施,过剩的产品就有市场出路,经济增长就能持续。

四因素引发“滞胀”风险

我一直认为“十一五”中期有四个因素可能会导致中国进入“滞胀”局面:一是由于人口增加而耕地减少会推高食品价格,所以会产生推高消费物价的因素;二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会打击股市,大量国际游资会从股市向大宗商品市场转移,中国的输入型通胀会越来越明显;三是本轮投资到2007年下半年进入尾声,到2008年中期会明显回落,当投资需求回落而产能大量释放,会显著改变总供求的对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四是美国房地产泡沫所累积的危机迟早要爆发,如果在“十一五”中期出现,则会导致中国的出口显著萎缩,也会导致中国的经济速度减低。在这四个因素中,前两个因素是引起“涨”的原因,而后两个则是引起“滞”的因素。

目前是“十一五”第三年,已到了中期,上面所说的四因素可以说已经有三个兑现了,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格局也已隐现。

例如,去年工业增长的高峰是6月份,当时的增长速度是19.4%,但是到11月已下降到17.3%,这个速度虽然不低,可必须注意的是,2006年四季度是一个工业增长的低谷期,平均增速只有14.6%,是在一个低谷上还减速。2007年一季度是一个工业增长高峰期,平均速度是18.5%。如果去年四季度的减速格局在这个高峰上继续维持,今年一季度的工业增长指标一定会不好看,特别是还有年初以来风雪天气和煤电形势的影响,一季度明显减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双碰头”可能性加大

我认为,中国经济最怕的就是在“十一五”中期出现“内外需紧缩双碰头”,因为需求的紧缩力度会加大,“滞胀”也会更明显,现在看来,“双碰头”的可能性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

虽然从去年的投资速度看,还没有显著下滑,但有两个趋势还是可能反映着投资需求的下滑。一是到去年12月,投资增长率已经下降到19.6%,而三季度平均还是26.4%;二是新上项目投资虽然去年前11个月累计增长率仍高达28%以上,但2006年同期的增长率是3.7%,所以2007年的高增长率明显与2006年的低谷相关。遇到这种统计基数起伏比较大的情况,应该把两年数字相加再取平均值,而平均值是16%,这和2003年上半年70.5%增长幅度相比,明显可以看出是投资周期末尾的特征,而且,2006年新上项目投资的走低是有政府调控因素在内,去年则没有这个因素,更可以感受到投资内生性走低的趋势。

经济明显减速的可能还是在今年年中时最大,因为美国的“次债”高峰就是在今年2、3季度,由美国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动荡会更剧烈,美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减速也会更明显。从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看,去年12月份美国居民的收入增加了0.5%,消费支出只增加了0.2%,说明美国居民已经在次债风波影响下开始显著收缩家庭支出;美国四季度出口增长3.9%,进口只增长了0.3%,也说明美国的国内需求正在逐步收紧,这些都会对今年中国的出口需求产生很大负面影响。2007年中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上年的6.8%上升到7.9%,对去年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高达2.7%,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已经很深。从各类产业看,有些产业如果不是外需拉动,可能已经明显陷入严重过剩了,例如去年钢铁产业的新增产量中,有85%是面向出口的。如果今年的投资需求有明显下滑,而产能继续大规模释放,外需又不能有效拓展,经济减速就是不能回避的事实。

相关文章

  •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
  • 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
  • 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 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 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 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
  • 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