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积极的财政政策等于积极的赤字

火烧 2008-12-18 00:00:00 时代观察 1027
文章探讨积极财政政策与赤字经济的关系,分析政府投资对货币分配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提出结构性调整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

假设某一市场经济体中有政府、银行、企业和居民四部门,其中资源、劳动力、技术、组织无约束,居民储蓄率为零。企业从银行贷款1万亿,购买原料,招聘劳动力组织生产,结果企业的下级供应商获得4千亿利润,全部居民获得6千亿收入,也即最终购买力只有6千亿,而该企业的产品期望值为1万2千亿,亏损6千亿,物价水平为50%,企业无法进一步投资。这也可以回答为什么经济危机来临倒下的总是一些顶端的龙头企业。  

由于居民全部购买商品,则上级企业获得收入6千亿,加下级供应商收益,企业共计收入1万亿,假设社会税负水平为30%,则政府收入为3千亿。  

为了拉动需求,重启经济,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下级供应商手中借贷7千亿,利率2%,共计1万亿政府投入。也即政府替代了前面的企业进行社会生产,重复上面的货币分配过程,政府获得6千亿收入。  

核算政府投资损益,总收入=6千亿商品收入+3千亿税收,总投入=1万亿+7千亿*2%,总损益=9千亿-10140亿=-1140亿。  

循环往复,形成今日美国、欧盟、日本的天文国债赤字,中国则进步后尘。  

所谓的经济周期引发的危机不过是过剩资本没有了利润空间,找不到出路,而商品找不到购买力。  

因此,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是缘木求鱼。  

扩大出口是以邻为壑,不可持续。  

按人发钱依然会出现过剩资本,不可避免地引发通胀。  

只有将社会产品的结构转换,即摆脱最终产品为单一的消费品,其中一部分为可储备的产品,包括原材料、能源、矿产、粮食、重大专利、顶级艺术品等,以央行增发货币购买的方式储备,不但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能带动过剩资本的投入,为其提供了利润空间,并且最终增加了社会财富。  

主流的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不必调控,市场可以自动均衡,是微观自由主义在作怪,理解不了凯恩斯的宏观眼界,尽管他的扩大政府开支有很大的弊端:滞涨与赤字。  

一些有见地的经济学看到了政府投入亏损的弊端,但往往归结于垄断和低效的官僚所致。  

通过论证市场的不可均衡和实施价值补偿的必要性,可以推出储备需求的解决方案。  

   

   

   

   

   

张二寅  

2008-12-18  

   

相关文章

  •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
  • 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
  • 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 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 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 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
  • 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