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茅于轼等“市场精英”为何“集体失语”?

火烧 2008-06-03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批评茅于轼等经济学家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的道德缺失,质疑其‘替富人说话’的立场,呼吁社会反思精英阶层的道德责任与社会影响。

茅于轼等"市场精英"为何"集体失语"?


[ 小土过后是多云 ] 于2008-06-02 强国论坛
 

5、12地震发生后,平日里鼓噪不息的“市场”们忽然间选择了集体沉默。抛出“牺牲自己造福别人是愚蠢想法”的茅于轼更是没了声音。因为,按照精英们宣传的“市场”法则,地震了,全国人民可找着一个挣大钱的机会了,于是纷纷赶往灾区,开始与那些压在废墟下的人讨价还价。挖出你给一千干不干?只给八百?那不行,那我挖其他人去了。好好好,一千就一千,快把我挖出来吧。于是,就挖。那些拿不出钱的或出价不高的,对不起,您就等死吧!好在人心还没有全部染上“市场”的毒,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人民二话不说,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仁爱和忘我精神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谱写了一曲曲人道主义的赞歌。
灾后,有一位网友写了一篇《假如茅于轼被埋在废墟下》。他在文中写道: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是因为拿茅于轼前不久发表的高论来对照,此次地震灾难中的“愚蠢行为”实在是太多了。那些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承受死亡后果的老师和学生们,尽管无数次地感动了我们和世界人民,但估计无论如何都感动不了茅于轼先生——因为在他看来,舍己为人正是一种最为愚蠢的非理性的行为!
据了解,“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最近出了本书,书名叫《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书里罗列了茅氏的许多“精英”观点。比如:土地和粮食问题,茅先生说,我国目前粮食充裕,以至时常贴钱出口;另一方面,因为土地受到控制,房屋价格居高不下,造成许多人住房困难,所以可以把土地放开。又比如,对企业家的看法,他认为,工人农民是创造财富,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家创造财富。他主张通过涨价实现资源节约。他强调做任何事都要看效果,而不是看动机………由此不难看出,茅先生的确有“良知”,但这样的“良知”只表现在“为富人说话”上。并且他的“良知”还非让穷人们赞同不可。他在《忆峥嵘改革岁月》一文里就写得明白:可惜的是,群众往往不明白谁是真正维护他们利益的人,而社会的先知先觉往往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这样才是可悲的啊!
是的,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确实搞不清“先知先觉”们谁是大白兔,谁是白眼狼。但好在《国际歌》早就告诉过我们,从来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只有靠我们自己。“先知先觉”们,你们那种论调可以帮助你们实现“先富”,国有资产抢光了,国有土地卖光了,20%的“先知先觉”摇身成了“企业家”,成了“老板”,相应的,80%的人却从此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这就是靠你们这班“先知先觉”导演出来的“繁荣市场”!
茅于轼们时常感叹不被人理解,实际上,老百姓早就把他们的实质看得一清二楚。改革开放给社会个体提供了参与经济革命的大好机会,在这场鱼龙混杂的“革命”中,许多人成为巨额财富的拥有者,然而,这其中的多数人“革命的手段”并不光彩,近乎于“阿Q进城”。正如此,他们对轻松到手的票子满怀着虚慌,一百个不踏实,一千个不放心。因此,急于寻找官场和学界的“代言人”和保护伞,这就是近年来学术腐败和官场腐败的总根源。改革开放最时髦的学术就是经济学术,因此,经济学家作为最稀缺的“代言资源”,被新兴权贵和资本家们广泛追捧,不惜一切代价收买到自己的帐下。茅于轼们由此获得“丰厚的回报”。但他们非常清楚这样的财富充满着残暴的血腥,醉生梦死之间,他们拼命回避着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谴责。这是他们心中最隐秘处的一块硬伤,一块睡着了都要惊起来的不安。所谓“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所谓“牺牲自己造福别人是愚蠢想法”的荒唐观点,说穿了,就是这种心态的直观反映。狼要吃羊,他要替狼说话,说狼吃羊是对的,说狼吃羊的效果是减少了羊的数量,实现了羊的计划生育,实现了羊的优胜劣汰,实现了羊的帕累托改进。他为羊办的事就是羊少了,活着的羊就有了更多的草吃,所以,他希望羊们能“高瞻远瞩”地理解他。这就是茅式理论的全部“要义”。为了掩盖他们的虚慌,他们甚至抛出了“讲效率可以不讲道德。”
  
对于失去了人民立场的 “经济学家”的谬论,我们应该怎么办?还是网友说得好:对付毒草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坚决铲除和杀灭!笔者在想,要让这些人能够重新建立一点儿起码的良知,恐怕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埋在废墟下面,看他们还会不会再坚持他们的那些剥削阶级的混蛋理论!
茅于轼是个话篓子,他总是急着把别人往他的篓子里装,自己从来不进去。让他来当被吃的羊,让他也被埋在废墟下,恐怕他的嘴就该歇息了。
  
 

相关文章

  • 怀念毛泽东时代(五)----汶川大地震后的反思
  • 《瞭望》:地震群测群防重新得到肯定
  • 身上的伤口早已治愈,良知的伤口仍在流血
  • 成都网友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周年座谈
  • 点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
  • 忽然之间,天昏地暗--“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
  • 我所经历的两次地震
  • 田文林:汶川地震对中华民族的三点启示
  • 胡锦涛指挥抗震救灾—真本事,不做秀
  • 中国震,震惊世界殊
  • 李世辉:“地震不可预测论”错在哪里?
  • 拿什么来总结这次抗击大地震的精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