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被批推高医疗费 反垄断矛头对准外资医疗器械巨头

火烧 2015-01-08 00:00:00 经济视点 1029
中国反垄断调查聚焦外资医疗器械巨头,指其高定价推高医疗费用。报道指出,外资品牌通过售后垄断获取高额利润,引发医院及患者不满,成为医疗改革难题。

  (北京综合讯)在软件、汽车行业成为中国反垄断的目标之后,外资医疗器械厂商,也被推上了反垄断的风口浪尖。他们被指利用主导地位进行高定价,成了推高中国医疗费用的“元凶”。

  昨日,上海的《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该报记者的近一个月走访和调查中,多位医院及维修方人士表示,如果把一台进口医疗器械整机设备全部拆成配件,再按照厂家给各医院提供的配件价格加总,其总价要比整机报价贵上数倍,有的甚至超过10倍。

  报道引述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设备科科长李桂增表示:“在汽车这种大众化的市场行业都存在的零整比问题,在更冷门、更精密的医疗器械领域则更加严重。我对比过一些医院的情况后总结,医疗器械零整比达到10倍。”

  报外企严控设备售后服务,而这一做法的背后,隐藏着维修服务和零部件的高报价。中高端医疗设备整机及后期保养维修价格不菲,有时一个非核心部件就要上十万元(人民币,下同,2万多新元),核心零部件更是动辄上百万元。

  一名医疗器械维修公司技师表示,外资品牌产品的售后服务利润占总利润90%,销售利润仅仅占10%。

  售后服务利润占90%

  报道称,面对中国医院的“声讨”,外资医疗器械巨头们并不认可,并强调他们都遵循中国法律法规,并按照相关要求向客户提供医疗器械产品说明和技术信息。

  但湖北省人民医院副主任技师骆汉生说:“洋品牌在医疗设备售后服务上的垄断,整个医疗机构都是受害者。”

  他认为,厂家对医院的高收费最终还是转嫁到患者身上,医院显然无力承担这么高的维修费用,整个医疗机构和中国的老百姓都是受害者。

  早在去年9月,中国媒体已经注意到,反垄断的大棒即将挥向医疗器械行业。《中国经营报》当时就报道,中国商务部有关人士证实,2014年9月初,反垄断局副局长郑文带队赴上海就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半导体、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

  据去年9月份《企业观察报》的报道,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李佩娟在其研究报告中称,经营者集中垄断行为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格的垄断,推高相关的检查费用,而检查费用高也是中国医疗改革中看病难、看病贵“久治不愈”的主要因素之一。

  报道还指,在众人眼中,以“GPS”为代表的外资医疗器械巨头,即通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成了利用主导地位进行高定价,从而推高中国医疗费用的“元凶”。

  据报道,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估算2013年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1.19%。但中国市场却存在外资独大的现象。2013年上半年,中国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

相关文章

  • 医疗器械市场外企独大 价格虚高
  • 国务院修改条例放宽外资银行准入条件
  • 罗国中:切思量,斩首行动知多少
  • 消灭转基因,拒绝“核地雷”,收回外资控制权
  • 36亿吞并滇虹药业 德国拜耳布局中药产业
  • 电视剧邓小平的经济学错误
  • 打破盐业专营之后
  • 资本媒体炒作放开盐业专营 外资早已来华布局
  • 进口医疗器械黑幕:维修利润是销售三倍
  • 温暖阳光:最高行政机关引入外资私有化违宪算法治中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