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工业化之殇
有着6400多年稻作农业史的中国,到今天,生产出安全可靠的农产品,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自三鹿事件以来的几年里,从底层消费者旷日持久的诉讼、公共舆论声势浩大的批判、国家领导人三番五次的痛心疾首到行政部门耗资巨大的监管体系,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早有全民共识,但为何不仅不见好转,反倒愈演愈烈?
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在工业化加速阶段经历过今天中国的情境。食品安全成为世界问题与化学农业成为农业生产体系的主流、工业化食品生产体系成为人们餐桌的主宰、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成为人类主要寄居地高度相关。
在市场理性主导下,作为消费者的市民希望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光鲜、可口的食物,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则希望投入更少的劳动,收获更多的产出。但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不会永无止境地满足人们不节制的胃口和消费主义的迷梦,所以,唯一的路径就是将农业变成工业,今天这一目标也确实实现了,农业变得跟化学工业一样,在食物生长的过程中,农药、化肥、添加剂等等化学原料甚至比阳光、空气和土壤还重要。
就中国而言,发展主义导向下的工业化进程加速,包括了在农业和食物生产领域激进地推进工业化。以效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农业越来越失去自然属性,扭曲变形得与工业无异,其负外部性甚至超过工业。
工业化的食物生产系统如果辅以规范的市场交易和流通、负责任的监管,或许还能维系正常运转,就如美国已经做到的那样,打造一个廉价的食品体系和高价的医疗支出相结合的系统,维系一个种族繁衍生息。但中国在漫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显然都难以预期。于是,我们的农村成了劣质工业品的倾销地,城市成了有毒农产品的大卖场。
面对这般惨淡的现实,有人怀念田园牧歌般的农耕文明,有人热衷于对政府失位,资本逐利的道德批判,但除了这些,整个社会“吃在当地,吃在当季”之类的消费理性,敬畏生命的农耕道德,或许是更为根本的约束。美好生活需要健康的空气、水、绿色植物,更需要健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李昌平:警惕国内农产品价格定价权国际化
- 营养餐形同毒药 欲惠民反变恶政
- 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 警惕西方“再工业化”对经济动员的冲击
- 邓英淘遗稿:超越西方,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
- 张茉楠:金融资本主义的困境
- 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如何加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
- 热评:“吃几年才致癌”的无知与无耻
- 关于国有企业,工业化最能说明问题
- 台1万猪农抗议台当局开放美国牛肉 带猪粪,臭鸡蛋砸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