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第一部浅谈
因为平时不怎么看小说,所以读《黑与白》最初的心理是尝试性的。在断断续续的跟着更新读完了第一部以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不枉此行。由于只读了第一部,所以对全书和书中的人物还不能做出过多的评价甚至还可能出现偏差。不过我想就目前连载完毕的《黑与白》第一部,聊一聊我的浅显的直观感受。
整部《黑与白》第一部之中,让我印象最深并且最能引发我去思考的是骆正与安娜在监狱里的两句对话,“安娜同志,历史和将来的人会怎样评价我们这些人?”,“宋乾坤有一次来监狱看我,也曾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他是胜利者的口吻”,这一问一答可以直接抛出一连串儿的历史性的思考——什么是历史?历史由谁来书写?历史是真是假?……
牢房内外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内心状态也自然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骆正问安娜的心情无疑是沉重的,而宋乾坤问安娜却透露出得意的嘲笑。阶下囚和胜利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对于骆正的沉重,宋乾坤的得意更具代表性以及突破性,这是那些同类主流作品中绝不会出现的情景,却又是最符合现实的情景。阶下囚未必是坏人,胜利者同样未必不是罪人,今天的犯人也许是英雄,而当下的胜利者没准儿是叛徒。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吗?《黑与白》给了读者在除了像伤痕文学等主流文学作品所构建的单一输出模式以外的另一种视角,而这种视角会触动读者去联系现实,进而启发读者去思考。思考什么?思考什么才是真相!这一点对年轻读者来说尤其重要。
第一部读来下就我个人而言也有些许感到遗憾的地方,那就是目前还没有出现最底层的拥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没有任何人脉关系的年轻的人物形象(编者注:第二部这样的人物就出来了哦)。可能是我的理解不到位,也可能每个人的评定标准不同,在我看来王晟或者叫王成、宗天一、顾筝、杜威、巴东、红隼、栗红、郎涛、宋晓帆、何丽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属于“有关系”,“有人”的人,他们并不是最底层的群体。但最遗憾的还是这些出生成长在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的青年人全都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不免依旧是某种意义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以个人稍感遗憾,也对后两部有所期待。
虽然只读了《黑与白》第一部,但其内容特点已经相当鲜明了,那就是极具现实意义。我相信后面两部的情节一定会更加精彩。《黑与白》也许在当下暂时得不到它本该有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以及表面化,更多的人迟早会发现它,它定将在中国文坛留下浓厚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