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毛泽东故居——催人下泪父爱

火烧 2006-12-22 00:00:00 历史视野 1026
文章通过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回信,展现其深沉的父爱与情感表达,揭示领袖私下的一面,强调父爱与母爱的同等重要性,引发对精神层面关怀的思考。

毛泽东故居——催人下泪父爱

郑万才

年初, 我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最难忘的是: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回信,让我感受到催人下泪的父爱。

 

全文如下:

李讷:
贺片收到,高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为什么那样吝啬呢?你不爱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爱我的,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给我来封信吧。
祝你上进!
父亲
一九六二年一月九日

短短的文字,一连用了三个问号,表达了父亲对子女的殷切关爱。我含着热泪读了,一遍,两遍-----,最后不知道多少遍。开国领袖,对每一次大的战役,都要缜密的部署;他对时间的分配,关系到军队的成败存亡。毛主席的心里装着人民事、国家事、天下事;为了人民利益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仰,把全部身心献给伟大的事业;他还能有多少时间照顾自己的子女呢?他只能希望自己子女主动的交流,这也是能给自己子女最大的父爱。

毛主席以祈盼的心情写到:“你给我来封信吧。”更表达了领袖父亲淋漓尽致的爱。现在想来,我依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母爱,是天下之大爱。母爱,包容了自然界之爱。读了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回信,我才真正感悟到,只有新中国的父爱,能同母爱媲美。父爱,在子女的精神需求上,更容易体现。

从人类有了社会分工,陪伴在子女身边的时间,就有了差别。因男性强壮的体力;女性柔弱的体力,决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现实。这是人类同自然界抗争、在社会斗争中、得出的宝贵经验,这是资本和封建社会,无法改变的现实。生存在物质社会中,个体凭力量存活、延续;只不过表现出的方式不同、程度不同罢了。但是,毛主席早就倡导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有这点精神-----。”的英明论断;也是对弱肉强食、单纯追求物质秩序的颠覆。提醒人们、社会,非非常时期,提高物质与精神水平同等重要。

从孩子出生,就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天气凉了,母亲会给孩子加衣服;天气热了,母亲会给孩子减衣服。母亲这种日积月累的劳作,逐渐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思维和意识;所以,母爱是最直接、最准确的爱,是母亲以外的人,所不能取代的;自然,母爱更注重物质层面的需求。自然,母亲最了解孩子的冷暖了。

从孩子出生,父亲就较少在孩子身边。父亲在外为生存与延续奔波,这是社会成员分工后,自然形成的男性的主流方式;所以,对孩子的冷暖,知之甚少,要想关心也难在心上。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为了建设成富强的祖国,为了各自不同的工作而忙碌,也还是较少有和孩子交流的时间。但是,父亲在长期的自然实践、社会实践的成败中,也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思维和意识;父亲也总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独立成长,把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继往开来,不断发展。然而,有些父亲的爱,不在意表面的资产上,更希望表现在,对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让无穷的精神力量,通过自己转化为物质,才会更长久,更太平。

还是让我们再次回顾,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回信吧!

2006-12-2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