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邋遢道人:两头在外不变,举国科技就容易落空(更新)

火烧 2010-06-08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指出中国科技发展受两头在外模式制约,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举国科技难以突破。以汽车行业为例,依赖合资技术,缺乏自主研发,新能源并非短期解决方案,反而可能误导科技方向。

两头在外不变,举国科技就容易落空  

   

最近大家都在欢呼中央终于摸到一个石头——恢复举国科技的传统。认为从此中国又开始在核心技术和基础理论像60年代初那样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突破了,这样我们就有摆脱依赖外国核心技术的机会了。  

   

贫道不乐观。原因是只要两头在外的发展和开发模式不变,什么科研体制都不能解决中国缺少核心技术问题。  

   

所谓两头在外,是与韩国、台湾等四小龙“进口替代”不同的经济开放模式。  

   

进口替代,是指开放部分市场,让国外的成品和半成品进来,虽然一时冲击本国企业,但只要国家集中财力和进行指导性产业政策,本国企业就可能进行技术、装备和管理改进,生产出替代产品来。从仿制逐步走向创新。最终,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等确实在某些领域里取得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  

   

两头在外,就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包括合资、独资等。外国企业进来,技术设备、管理都进来了,包含核心技术的半成品也进来。然后产品出口。这种模式对国内市场冲击程度要低于进口替代,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方式获取技术和管理,动荡很小。一个老企业很快变成生产世界一流产品的企业难度都很小。两头在外,包含核心技术的半成品是进口的,虽然很快出效益,但技术创新压力几乎没有了。反正能够买,何必自己研发?于是,中国这几十年来在各行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比以前落后距离更大。  

   

典型是汽车。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很迅速,但发动机和变速箱等至今完全依赖进口。发动机和变速箱是汽车核心部件。中国在六七十年代火花塞汽油机时代有自己的研发和生产技术,与世界差距不大。到八十年代开放,恰逢电喷汽油机时代,各大汽车制造厂就以合资方式很快升级。于是电喷汽油机就不再研发了。奇瑞所谓“自主知识产权”电喷汽油机,也是奇瑞出钱,外国二流发动机咨询机构设计的。产权是自主的,知识是人家的。到新世纪,直喷汽油机开始在日本等一些国家流行,中国汽车制造商就根本看不懂了,只能跟着继续进口。下一代也就是汽油机终结版——均质压燃汽油机,想都不再想了。  

   

于是,科技部想个仙点,咱们超越时代,搞“新能源”发动机,也就是电动汽车。这样我们可以免去麻烦道路,一步登天。但这是个骗局。电动汽车成为汽车主流要等到石油用完,而且电成为清洁能源,也就是三四十年后才行,今后几十年肯定是直喷和均质压燃汽油机。  

   

企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强度是开发的关键。由于需求很容易满足,怎么会有强度?尤其是已经经过三十年的技术依附,很多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里无论人才还是科研组织能力都没有了,人懒了,队伍散了。会有各种借口不再搞。还有一点,中央领导并不知道什么叫核心技术,各部门官员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爱好说什么是核心技术,有前途技术,这东西就有拨款了。因此,今后的举国体制里,转基因食品和电动汽车一定是两个重要项目。可惜这都是坏项目。  

   

贫道的哥哥就是汽车发动机顶尖级专家。原来是福特发动机研究中心的高级专家。现在适用的直喷发动机所用的基本技术,就是他九十年代中期在福特工作期间提出、试验、总结出来的。无论日本还是德国的直喷发动机无一例外按照他的基本逻辑进行设计。世纪之交,他提出并研制出均质压燃汽油机,热效率提高30-50%,排污大幅度降低,其中一氧化氮排放量接近零。这些技术不仅获得专利(职务),而且得到发动机权威机构的认可。2006年从福特退休,国内一大型国营汽车制造厂聘其为高级顾问,待遇优厚得很。但是请他回来,也就是养了个世界级专家,装个门面,并不让他组织队伍研究均质压燃汽油机。而他能解决的问题,恰好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核心的问题。即使目前所谓举国体制开始后,这个大型企业也依然委托国外设计了新的直喷发动机,搞什么“自主知识产权”。因为这既省钱又快。  

   

企业是追求效益的,部门是追求政绩的。国企领导顶多当10年,一个部长最多10年。其中前2年是混的,后几年在找新位置,想干事的也就中间的3、4年,干嘛关心吃力不讨好的科技研发?因此,“自主知识产权”和“新概念”技术就特别吃香。贫道敢保证,所谓这次举国体制,无非是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类似电动汽车、转基因食品等出来一大批而已。  

   

其实,中国现在根本无需外资。自2004年后,进入中国的外资60%以上是用以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直接用设备和技术投资中国产业的资本已经很少。两头在外阶段基本结束。加上世界贸易萎缩,中国终将进入两头在内为主的发展阶段。只有下气力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才可能谈举国科技问题。但现在看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和方向都不行。  

   

贫道确实看不出现在突然提出人才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才都是根据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来说的,如果没有事情需要做,根本谈不上人才。如果有事情要做,到处都能找到人才。六十年代苏联撤走专家,一下子中国出了一大批人才。哪里有没事情要做,到处搜罗人才呢?贫道以前一个同事(当然也是老板)嘲笑贫道说:他是只关注事儿,不关注人。我是只关注人,不关注事儿。贫道反过来说:我只关注事儿不关注人不对,因为事儿要人来办。但你只关注人不关注事儿是有毛病。没事儿你操心人干嘛。  

   

贫道宁可相信数学的估计:为了一批高干子弟回国发财。  

相关文章

  • 巩献田推荐文章:为什么中国目前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 李炳炎:初次分配改革与所有制结构失衡
  • 钮文新:注重“不由自主”的经济因素
  • 马耀邦: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
  • 改革开放、“顶层设计”与发展方式转变
  • 腐败分子也是路线的受害者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问
  •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的两种对立的思路
  • 孙锡良:“十二五规划”之“经济转型、刺激消费”篇
  • 凛然:刘鹤指鹿为马,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面临流产危险
  • 十二五规划应针对社会主要矛盾:两点建议
  • 从蒙牛、伊利“对掐”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