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高盛的中国阴谋与暗算何以能得逞?

火烧 2010-06-07 00:00:00 经济视点 1029
文章揭露高盛在中国多个行业通过欺诈手段获取巨额利益,涉及房地产、矿业、金融业等领域,其行为与美国司法调查的欺诈案相似,引发对高盛在中国操作的质疑。

高盛的中国阴谋与暗算何以能得逞?

    在美国司法部门调查高盛“欺诈们”事件消息传出后,笔者就曾撰文指出,高盛在华尔街的“欺诈手段”是否对中国使用过,高盛在中国有多少“罪”需要有关部门调查清理,需要一些企业站出来揭露举报。

   不幸被笔者言中。当涉嫌欺诈而失去道德操守的高盛已经遭遇美欧国家政府围剿和追打之时,这家“华尔街最诡秘的投资银行”在中国的“丑闻”似乎也遮掩不住了。中国青年报5月31日报道说,在中国市场到处啜金吸银的高盛所从事的各种交易勾当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可能要比其在美国的欺诈行为严重得多。

    高盛不但对中国欺诈胜过其他国家和客户,而且手段如出一辙甚至更加诡异狡诈。高盛在中国赚钱的行业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并且如入无人之境:上海的房地产成为其猎物;西部矿业使其大捞一把;与包括太子奶、深南电、国航及东航的对赌协议让其赚了个满盘金;入住中国肉制品企业的双汇使其大赚特赚;入股工行四年赚120亿美元,翻番至近4.65倍;充当多家中国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承销商并从中收获巨利是令高盛最心动的交易;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获利不菲。在中国高盛已经无处不在。

    高盛为了达到占领中国、获取暴利的目的,手段之狡诈令人吃惊。例如:我们熟悉的高盛以最低价入股中国银行的事件,就手段耍尽,如同欺诈。在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的时候,高盛相继发表报告,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并且声言,中国四大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但结果是高盛等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上市的股权,仅在工商银行上市,高盛就通过入股该行四年获利近120亿美元。一边唱衰,一边暗地里购买其股份,与美国司法部门正在调查的其欺诈行为如出一辙。

    在中国房地产领域、资本市场里,高盛利用其强大实力和国际地位,利用其所谓的国际认可的研发能力,在中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肆赚取“黑心钱”。当他们伺机进入一个行业时,就大肆唱衰该行业,使其价格走向低位,然后,趁低价买入。当其达到其盈利目标,伺机出货时,就大肆唱多,然后,大肆卖出。中国的矿业、食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航空业、石油业等都遭遇过高盛使出的手段。

    高盛之所以在中国大发横财并且如入无人之境,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对高盛等世界性大公司曾经出现过盲目崇拜和盲目信任。高盛发布的报告,中国一些企业、投资者甚至政府管理部门视为珍宝、确信无疑;高盛想进入中国,中国求之不得,有求必应、有需必给,这是原因之一。不断吹起的引资热与地方政府的GDP政绩观融合一起发酵后,高盛什么条件都敢答应,卖掉企业、出售矿山都敢为之,这使得高盛在中国大地能够轻易得逞的重要原因。高盛为了进入中国甚至控制中国,深知必须培养了解中国的人才,几年来高盛雇佣了许多对中国各个方面十分熟悉的中国留学人员。这些人对中国无论是法律法规、人文环境、行政司法状况还是各种潜规则与白道黑道都了如指掌。高盛高薪聘请这些人才为其进入中国开路。这是原因之三。原因之四,中国在监管上特别是监管海外企业上的松懈、纵容甚至助纣为虐,使得高盛们得以在中国大赚特赚、“横行霸道”。

   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撕开了高盛们的神秘面纱,暴露了高盛们赚钱并不是那么阳光,揭露出高盛们为了赚钱并不是如中国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如此大公司讲信用诚信不会赚不义之财。作为美国企业的高盛,正在遭受美国司法部门的“清算”,作为深受高盛“欺诈、诱拐、被耍尽手段”的中国岂能袖手旁观。

因此,建议对高盛在中国多年来经营状况的合法性、合规性展开调查。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5/31/c_12159594_2.htm

相关文章

  • 高盛最后的疯狂
  • 高盛“道德黑幕”震动美国
  • 欧债危机蔓延背后再现高盛“魔影”
  • 欧洲新主人就叫高盛
  • 金融资本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美国高盛财团“欺诈门”谈起
  • 高盛:欧洲的新主人
  • 郑若麟:金融资本“高盛嫡系”已渗透欧洲?
  • 河清:欧洲的“高盛政府”---全世界都为国际私人银行家买单
  • 海啸后的希望:高盛必将在三年左右倒闭
  • 高盛涉嫌欺诈国内企业真相 忽悠是企业巨亏主因
  • 双面高盛“三屠”我国资本市场
  • 叶檀:向国际投行泄密 就是出卖同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