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举国体制”,关键在不拘一格用人才
据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中国于5月31日公布了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部署,其中,重新强调要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重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重点围绕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16个重大科研专项,其中包括: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
重振“举国体制”,难能可贵,不仅是对这些年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适度调整,也是对自信心的强化,更是对自主创新发展出路的最好认定。
重振“举国体制”,示范显著,不仅对国家16项重大科研项目在资金与智力和政策等方面具有坚实保障,随之对其他企业走自主化创新道路具有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尊重人才与科研资金投入与保障等方面有引导效应。
“举国体制”的确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功效。但是,如果继续按照过去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行,无疑将遭遇新的难题与困境。因此,笔者认为,今天的重振“举国体制”,需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特别是在人才的选拔、启用、培训、储备等,要借鉴国际上先进可行的方案。
也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启用人才、提拔人才。
要任人唯贤。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创新型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管理者要清楚地能够看到,雇佣比自己更强更优秀人才对企业的种种好处。要清楚地知道,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任何人的任何一项小发明,都可能对人类文明产生积极的作业与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要人尽其材。有多大的能力担多重的担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是之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要留驻人才。也就是必须在经济上认可人才,政治上提拔人才,荣誉上抬举人才,切实正营造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初期的陈景瑞现象,是值得开发的雄厚的社会资源。
重振“举国体制”,是中国回归内需型经济坚实道路的明智之举,是宏观经济平稳转型的基础性保障,是以“比较优势”、“市场换技术”为高昂代价的。因此,今天重振“举国体制”之际,务必持之以恒,切勿再一波三折,更不要被那些不具有多少科技含量的“高参们”瞎参和,任何极其左倾或右倾的思想与方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这已被我们反复验证。
与此相对应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是被国际一流企业和最前沿科研机构反复验证无误的真理。尤其是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登月计划、导弹防御系统方面,日本在第五代计算机、电动汽车等方面,尽管都采取了“举国体制”,集中全国优势资源进行攻坚,但是,其对各型各类人才的发现与启用,认可与肯定等,更是超前并现实与成效显著的。
归根结底,重振“举国体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在核心技术上的核心人才,在学科前沿的领军人才,在创新道路上的开拓型人才,同时,更在对人才的“选、用、奖、升”等等方面。让我们坚信,重振“举国体制”,必将开拓出中国新的创新发展强大的崭新道路。
二〇一〇年六月六日 于中国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