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临渴掘井”看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之失误
最近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在各类新闻里都可以看到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西南五省(区市)大旱的消息。据人民日报19日报道,截至3月10日,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79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6%;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1371万人,占全国的75%。
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也给当前春耕备耕带来不利影响。据20日人民日报报道,未来十天这里仍没有明显降雨迹象,旱象仍在持续。
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要知道干旱无雨就如同农业的血癌绝症,影响今年的收成不说,人畜吃水都成了问题,粮油价格和蔬菜价格上涨是无可避免的。
天不下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人还不能胜天,更没呼风唤雨的本领,就只能等老天开眼了。不过看到前几天央视新闻联播里的一个报道,其中提到,目前西南等地的抗旱设施基本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效,很多已经丧失了抗旱功能,难以起到抗旱效力。看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想到我们这些年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农业的经济政策,不能不说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是失误。比如我们天天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却缺乏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就以每年的一号文件来说,又有几个提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天天喊树立科学发展观,但有几个领导注意过薄弱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这些年是建了几大水利工程,比如三峡水库,但我们普通的农田水利建设建了多少?新修了多少?很少。就是北京的三大水库密云、官厅、十三陵水库来说,也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我们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冬季都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那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至今仍在眼前浮现。但是最近这些年我们还能见到这样的场面吗?没有了。不但没有了,有很多原有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还被开发建设破坏。脆弱的农业水利基础,不要说天不下雨,就是下雨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联系到这次西南大旱,我们不能不想到农业,不能不想到农田水利建设。最近看到央视播报广西一个村为了引一股水,昼夜奋战,难道这股水原来就没有?不是没有,是我们没有早建设,以至于临渴掘井,快渴死了才找水喝。试想,如果我们要早未雨绸缪,把这股水引上来,还会临渴掘井吗?
看到这里,我立即觉得毛泽东同志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句话,老人家看得远,了解水对农业的重要,但我们今天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只看到了眼前利益,以至于遇到了大旱才去掘井找水。这是多么大的教训啊!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是真理。但是农业要稳,必须建立农业稳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要有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而我们这些年就是忽视了这一点,轻视了这一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粮食不能自给,那真的会一切都不稳了。西南大旱给了我们一个教训,这个教训就是重视农业不是说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到提高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那就是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小旱不至于减产,大旱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到现在了我们抗旱还要靠三四十年前修建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这怎么能不自食苦果呢?
201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