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火烧 2006-04-20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分析三五至五五期间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强调其对国家减灾能力、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及经济基础巩固的关键作用,体现水利建设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请进入“乌有之乡”栏目——>“乌有之乡书稿下载”一文中下载此文

地址: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594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     徐海亮

    提要:本文以水利建设统计资料和有关水利史志资料为准(全国、省市资料,包括部分地、县区,乃至公社、生产队),在建国40年的全过程中选出第三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认为这一阶段的农业水利建设,对于增强国家的总体减灾抗灾能力,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巩固国民经济基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以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物质基础。从中国的传统农业水利历史的全过程看,这是最辉煌的一个阶段。

    关键词: 水利建设  经济效益  “三五”—“五五”

  

    如何正确认识过去的水利建设的整体意义,对于客观地总结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和生产斗争的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也直接关系到认识我们曾经参与和创造的共和国水利历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水利历史的研究,应当首先重在历史事实的尊重,从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和所谓的“是非价值”评判出发,去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肯定成效,去爱护与珍视亿万人民平凡而又非凡地年年月月创造的历史,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同时以历史主义的态度,从中国水利史的高度去研究传统农业水利的局限性和历史教训,探讨水利建设变革的方向。在古代,封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方法,在水利史研究上历来表现为偏重和夸大政治派别、集团的斗争和个别人物、集团的主观意图对于水利兴衰的作用,严重地轻视和忽略千百万普通人民群众从事的生产斗争、经济建设的伟大活动。这种方法的重大局限,也在于它无视历史上任何水利建设,都是当时自然环境与人类互动关系的产物,都是植根社会经济需求的产物;在于无视人类的经济建设和自然改造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有其客观存在的历史价值。鉴于此,本文从统计资料出发,分析第三个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至于其整体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和实际的负面问题,留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 本文系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讨会(2000北京)论文.

请进入“乌有之乡”栏目——>“乌有之乡书稿下载”一文中下载此文

地址: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594

相关文章

  • 胡靖:非洲饥荒之中国映衬
  • 毛主席时代永远怀念--驳网易毛时代水利不值怀念的谬论
  • 新闻联播露真相,私有改革元气伤!
  • 水库被老板承包养鱼是不是人祸呢?
  • 胡靖:小水窖救不了农村水利--“大包干”带来水利大倒退
  • 红旗渠究竟靠什么修成的?(附红旗渠纪录片)
  • 毛主席是怎样决策和督导治理淮河的?
  • 从五省旱灾看资改派反党集团
  • 时寒冰:旱灾真相实地调查(中部、下部)
  • 抗旱救灾志愿者行动倡议书
  • "大西南的旱灾,四成是天灾,六成是人祸"一个老农民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