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张亚中:台湾人已被抹去对抗战的记忆

火烧 2015-02-04 00:00:00 网友时评 1046
张亚中指出,台湾民众因‘去中国化’教育已淡忘抗战历史,两岸对历史认知出现分歧。台湾教科书将历史切割为‘中国史’与‘台湾史’,导致年轻一代对日本侵华缺乏共鸣,影响两岸关系发展。

  大陆民政部日前为国民党抗日将领许国璋颁发烈士证书。去年底,在台湾“国防部”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别编制的“勇士国魂”纪念月历中,也出现了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名字。这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毕竟,对日抗战是当时所有中华民族共同参与的悲壮史诗,在这个共御外侮的历史大业中,没有必要再因当代两岸政治因素而刻意掩蔽对方所属将领对抗战的贡献。

  不过,在我们欣喜两岸相关部门能够开始肯定彼此在抗战时的贡献时,却忽略了另一股更大的“逆流”正在两岸关系中出现,那就是经历了十余年“去中国化”教育,台湾民众对于史观的看法已经开始逐渐变化。

  台湾历史教科书“去中国化”的书写方式开启于李登辉时代,陈水扁时代继续延续。在民进党在位时期,将“本国史”分切割成为“中国史”与“台湾史”,然后将“台湾史”作为“国史”书写,先讲“台湾史”,再讲“中国史”,将台湾放在世界与东亚,而不是放在以往为“本国史”、现在称之为“中国史”的脉络中来讲授。虽然没有说明“中国史”不是外国史,但是已隐含着两岸已为“一边一史”的异己关系。

  而且,目前的台湾历史教科书,1949年以前的“中华民国”是放在“中国史”中,1949年以后的则放在“台湾史”。历史观上的“一中一台”因而成形。

  在“去中国化”历史教育下的台湾年轻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看法已经改变,抗日战争与他们已经没有关系。2012年一项重要的民意问卷调查显示,在被问到对日本在南京大屠杀30万人的感想时,台年轻的受访者(30岁以下)当中,只有33.33%表示“很生气,是我们中华民族悲惨的教训”,而有11.11%表示“日本人很坏,但这件事和台湾没什么关系”,50%表示“战争本来就是这样,不必大惊小怪”。这个民调结果一定与大陆的年轻人有天壤之别。

  李登辉、陈水扁长达近20年的“执政”,台湾人民的认同的确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中,认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民族不是中华民族”的比率已经高达67%左右。

  历史的发展有时让人感慨,当北京逐渐肯定蒋介石、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时,台湾却已不愿多谈抗战、国共内战等议题。近年来,台湾已经没有大规模纪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等活动。

  造成这种历史疏离的原因很多,台湾政客们的“去中国化”政治教育是一个重大的因素,民进党没有能力推动“一边一国”,但是却推动“一边一史”的政治教育。此外,“中华民国”这四个字还长期遭到民进党的否定、嘲讽。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陆在国际间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台湾难再分享“中国”的话语权。

  在这些因素下,台湾除了仍有少数人希望大陆能够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外,多数人对于抗战已经感觉事不关己。大陆或许认为给许国璋应有的烈士地位是一个肯定与善意,但是台湾民众的感觉似乎并不会激起涟漪,因为他们对抗战史已经疏离。▲(作者是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相关文章

  • 台湾前立委邱毅:柯文哲难掩皇民汉奸心态
  • 进行中的台湾真正危险——论「台湾民政府」的危害性
  • 邱士杰:台湾的社会主义统一派与「被左统派」
  • 林柏仪:如何重访左翼历史?
  • 台湾青年的「中华心」还是「皇民心」
  • 汪晖: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
  • 黎鸣:台湾民怨沸腾 国民党内斗不断
  • 文贝:抵制和批判武力攻台的悖论
  • 台湾青年的反中意识及国家虚无
  • 张志坤:统一中国不能等美国同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