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要关注人民的现实奋斗
一度充斥荧屏的古装“戏说”已被部分观众唾弃,“手撕鬼子”的闹剧也受到揶揄抨击,一些以革命史为题材的作品则因弘扬正能量而得到好评。但这还不够,文艺要摆脱“将低俗当通俗”的迷思,走出“有高原无高峰”的困境,就要关注人民的现实奋斗。
亿万农民工盖起一座座城市、万千住宅,他们却住在工棚里,这其中有怎样的奉献和艰辛?数千万下岗职工再就业,逐步走出困境,这其中有多少汗水和泪水?三峡大坝、青藏铁路,有多少普通职工的感人事迹?登月工程、航母下水,其中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和追求?这些体现着当代中国特殊性和丰富性的现实奋斗,在当今的文艺中却未能得到充分关注,甚至被屏蔽在外了。
能否从人民的现实奋斗中挖掘出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文艺家的眼光和胆识。如果从“小资情调”出发进行创作,那么难免就会把失恋多少天,看成生活中最大的痛苦;把买个房结个婚,看成人生奋斗中最重要的目标;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面对时势剧变、心灵激荡的民族复兴历史大势,看到的也只会是一个吃吃喝喝、男女恩怨的“小时代”。如果以为艺术形式的“创新”就是玩时髦,跟随舶来的这样“主义”,那样“主义”,那就难免会被所谓“上亿美元的空白油画”忽悠,以为弄一把歪椅子就是艺术,以怪异文浅陋,最终孤芳自赏,自欺欺人。
文艺的魅力在于独创:内容的独创和形式的独创。人民的现实奋斗,为内容的独创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文艺家们要走出个人情趣的小圈子,关注并呈现这一可歌可泣的现实生活,从民族命运复兴和民族心灵升华的高度,提炼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充分地表现出来;形式的独创源自内容的独创,文艺家们应以自信的心态从事属于自己的形式探索,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独特的中国故事,进而生成独创的中国形式。
人民的现实奋斗与人民休戚与共,呈现出当今中国的丰富性、特殊性和创造性,只有关注这些,文艺才可能讲出并讲好既有时代特色,又有艺术魅力的中国故事。▲(作者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相关文章
- 董学文:恢复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 贺济中:从赵本山没有参加文艺座谈会说起
- 倪剑雄:看阿修写普通群众
- 钱昌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谈阶级斗争在思想意识领域的表现
- 吕永岩:评公知对习近平文艺座谈会的攻击
- 摩罗:中国文艺必须告别张艺谋赵本山时代
- 文艺创作不能辜负我们的时代与人民
- 两个讲话 一个精神
- 伏牛石:人民和生活是文艺创作永远的对象和源泉
- 北京文艺座谈会再响振聋发聩之音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