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陶短房:外媒如何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火烧 2013-11-13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外媒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分析深化改革方向,强调市场经济作用,提及国企改革、户籍制度等议题,同时指出政治领域改革谨慎,经济开放与政治收紧并行。

  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传媒普遍注意到,中国官方新闻机构将此次三中全会公报精神提炼为“深化改革”,尽管“细节尚不清楚”,但很显然,本次全会的结论是:中国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更多依赖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经济的力量,并“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法新社和法国《世界报》等指出全会公报和《决定》中的上述内容,表明此前人们所议论、猜测的,中国将在三中全会后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打破国企在金融、能源、电信、铁路航空运输等关键性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经济改革措施,并非捕风捉影,而是很可能陆续提上议事日程,而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改革措施也可能出台。

  许多外媒都指出,和1978年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1993年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国有企业,2008年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大手笔经济刺激相比,此次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在规格和气势上并不逊色。而且,此次所面临的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增长放缓,生态恶化,坏账累积等等,都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无法绕开的障碍。

  一些媒体,如法国《回声报》指出,除了醒目地表示将更多依靠市场来调节经济外,曾被形容为“历史性”的三中全会,其会后出台的公报和文件纲领性有余而细节不足。传统上,党的三中全会是一系列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出台的起点,推出如此纲领性的文件,更多意义在于表现中共新领导人深化改革的决心。

  但也有外媒认为,三中全会只是党的代表大会,提出有关深化改革战略性、方向性目标,就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更多细节和时间表还有待今后立法、行政机构陆续推出,且“进程应不会太快”。

  部分外媒指出,此次三中全会公开的成果,以经济领域的改革纲领为主,而在政治领域则涉及不多。这表明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共上层仍然小心翼翼。

  法新社文章称,三中全会公报的基调,是“经济放开,政治收紧”,即在经济领域推出更大刀阔斧、更贴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措施,而在政治上则继续沿袭传统思路,包括通过党内自我批评整顿党风,通过党内加强纪律检查清除腐败,加强警察的权力等等。联系到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官方媒体反复强调“不能全盘西化”、“稳定是第一位的”,表明中国领导层打算在“政治强硬、经济灵活”的道路上走下去。

  此外,三中全会宣布,中国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引发国际传媒热烈关注,但因全会公报等文件并未披露“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性质、构成、领导体系和其它更多细节,国际传媒和观察家们暂时无法就此发表更多意见。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相关文章

  • 汪晖:中国政治新趋势——从三中全会谈开去
  • 值得一读的建设性雄文:迥异于383方案的另一思路
  • 江涌:政府、市场与社会,改革的三大抓手
  • 贺雪峰:三中全会解读(四)防止户籍改革拆掉农民福利
  • 贺雪峰:三中全会解读(三)不要再造土地食利集团
  • 贺雪峰:三中全会解读(二)不可将农民保障卖掉
  • 贺雪峰:三中全会解读(一)为什么要打败小农?
  • 贺雪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涉农条款解读
  • 新闻联播画面揭示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名单
  • 尹国明:三中全会决定看国企改革的边界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