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制造”之谜:中国制造名不副实

火烧 2009-06-1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中国制造’实为‘世界制造’,全球供应链使中国仅负责组装,真正附加值来自其他国家。中国出口对GDP影响有限,贸易赤字被高估,揭示‘中国制造’背后的全球分工真相。

“中国制造”之谜 中国制造实为世界制造

美国《外交政策》

从鞋到电子产品再到厨房用具,“中国制造”标记无所不在,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象征。过去10年,美国每年从中国的进口额激增。似乎一切都来自中国。

但“中国制造”如今变得有些名不副实。过去20年,供应链已经散布全球。很少有一件产品是某个国家生产。中国往往擅长于生产的最后阶段:把零部件组装起来,然后出口到最终用户。的确,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价值包括其他国家的零部件。据最近调查,国内部分(直接贡献国内经济增长的部分)占到中国出口的约 45%,其他则来自国外,它们在中国组装和出售。所以,“中国→越南→美国→日本→中国制造”的标签可能更接近事实。

那又怎样?首先,这意味着美国对华贸易赤字不如看上去那么庞大。而且,美国与制造零部件的国家的赤字可能被低估。近15年美国从亚洲的进口有所下降,而中国占美国进口的比重稳步增加。但这并不是说世界停止进口日本、韩国等国的产品。中国只是通过从采购零部件、组装然后销往国外,“间接”出口产品。

其次,理解“中国制造”有助于弄清楚另一个谜。自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滑,但其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有限。这是怎么回事?鉴于国内附加值占出口比重较低,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度因而只有根据贸易数字得出结果的一半。那些供应零部件的经济体如日韩等国,也承受了中国出口下滑的痛苦。比如,每当美国少进口一个iPod,中国记录的出口“下滑”是150美元,但这当中只有约4美元是中国的附加值。换言之,美国每减少一个150美元 iPod进口,中国的GDP仅损失4美元,而日本贡献了100-150美元的价值,因而出口下滑对其GDP的打击远远要大。

中国加工出口模式在当前经济危机时期显得很重要,我们看待贸易赤字的方式或许需要改变。在真正的全球供应链的背景下,“中国制造”的更准确叫法或许应是“世界制造”。


库普曼,汪析译

相关文章

  •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
  • 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
  • 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 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 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 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
  • 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