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吸取苏联教训”是不是曾经把我们引向误区

火烧 2009-04-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吸取苏联教训’是否导致误区,分析苏联失败原因及毛泽东晚年探索实践,强调民主集中制与科学管理对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反对西式产权理论,主张中式民主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向。

“吸取苏联教训”是不是曾经把我们引向误区—我们是不应该重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苏联失败的原因。西方学者为了使中国上当,提出了所谓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的理论,论证了计划经济低效率的观点,其实这是最大的忽悠。这是为了使中国“吸取苏联教训”而精心设计的忽悠理论,这个忽悠的最大成果就是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和通过打破垄断及私有化提高效率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  

   

苏联的失败,根本原因是权力的异化,导致了公有制劳动的枷锁化,导致了无产阶级专政功能的单一化,即只有专政功能而民主保障功能缺失。所以权力的异化,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使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扭曲为斯大林式的封建官僚资本社会主义,也即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国家资本主义。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相反,毛泽东同志所谓的“晚年错误”,恰恰是在探索如何真正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通过人民群众个体权力的极大张扬,用分散的群众权力来约束集中的官僚权力,实现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避免权力的异化,这是真正的民主集中制。这种大民主和集中的结合,就是中式民主,而且在网络条件下,中式民主是完全可以有序实现的,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二个成功经验就是民主管理生产组织。现代经济组织,提高效率的核心是科学的管理使劳动者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是马克思强调的使劳动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而不是枷锁。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如谷歌的管理,已经完全是这个方向了。所以效率提高的核心不是产权不是制度而是民主科学的管理。  

   

产权理论及所谓集约化增长,都是只谈到表象上的东西而没有谈实质内容的“面上的理论”,整个西方经济学,就是为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产生的“经济现象分析学”,它的各个流派,不过是把经济现象分成四个象限,把这个象限中的每一点数学化精细化罢了。根本的方向是公式化琐碎化以便于贵族化精英化,从而实现欺骗普通人民群众。西经理论,完全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即劳动只有成为人的需要后,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也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晚年思想的最大失误就是急于求成地想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过分强调一大二公,把最能吸取劳动力的整个第三产业即小资本小业主小作坊生产完全集体化,只注意强调了现代生产的社会化属性而忽视了生产的个体化属性,从哲学讲上,这也是不符合辩证法个性与共性统一原理的。  

   

原因很简单,对资产阶级法权的限制,完全可以通过再次分配,通过完善合理的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通过发达的国家保障系统来克服来限制。而不是为了限制这个法权,就单纯地短期内违背客观规律快速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道德修养,就简单地因噎废食地因为小生产每天都不断产生资本主义因素就取消它。全社会的道德修养的提高,至少需要三代人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必须辅之以居住和生产的相对集中及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的个性及社会生产的个性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在社会主义阶段被消灭。  

   

所以“晚年思想”最大失误就是急于求成,通过强力的思想统一来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修养,却适得其反;就是机械地把列宁对小生产的观点教条化,导致社会生产环节缺失,城乡就业压力严重,希望通过上山下乡运动,既想消灭城乡差别又解决劳动就业压力。这个设想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我们为什么不按经济的规律,使人口居住和社会生产相对集中化规模化,使公共服务的成本最小化,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实现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道德的提升呢?  

   

所以,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无论是毛时代的拥护者还是改革开放的拥护者,都必须直面一个核心问题: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欧洲社会主义模式,有两大前提是东方所不具备的。第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相配套的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生产管理经验;二是建立在选举基础上的以舆论监督为主要方式的权力监督与约束机制。  

   

从现在的情况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基本完善起来,我们具备了重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基础;毛泽东时代创造的人人起来监督政府和生产者参与管理的企业管理经验,可以有效地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因此,既便是从补课论的角度讲,我们已经补完了课。那现在的任务是不是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了呢?  

   

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即公有制应当在社会主义阶段据什么位置。老衲以为,公有制必须应当在社会生产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应当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比例逐步提高。  

   

城市经济。凡是工厂化生产,都应当必须实公有制。凡是以个体劳动或小规模合作经营为特点的生产或服务业,如小商店、理发店、小型律师服务所、个体疹所特别是中医疹所等,可以实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为此,进一步的改革,应当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重新对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过这一新的改造,基础是市场经济机制,产权结构是股份制为基础,改造的范围也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全部改造,而是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改造的方式主要是股权的回购为主。  

   

农村。农业和农村发展,应当实行大规模小城镇化和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新合作化。通过小城镇化,实现大量农民的就地非农化就业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管理体制上,应当采取过去人民公社体制好的做法,实行政社协三合一的体制。人民公社为基层政权组织。下面的机构完全以按村区域组织的农民协会来代替村自治的现行管理方法,承担组织爱民选举、实现农民自我管理等功能。这个组织,同时又作为经济组织,即一个公社同时是一个乡镇的农村发展总公司,下面不再设生产队而改设为专业化的生产企业,如粮食生产企业、蔬菜生产企业、畜禽养殖企业等。公社一级的农村发展总公司,主要职能不是微观的经营活动,而是相对宏观的耕地保护、农田规划及城镇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物资供应、粮食储备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区域公共服务和公共协调。  

   

分配。整个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障,主要措施应当是通过相对较高的累进制税收和遗产税,逐步消除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同时国家积累的财富,除用于国防事业外,主要地用于关键科技领域的攻关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上是笔者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些初步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 张捷:评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旧文)
  • “你们等着吧,1917年还会来的。”
  • 谭天宇:《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简介
  • 【组图】5月9日,斯大林重回莫斯科
  • 谭天宇: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对苏联历史的评价
  • 对“斯大林模式”岂能“否定得越彻底越好”
  • 久加诺夫:斯大林——时代的天才和杰出的组织者
  •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家的思想状况及其反思
  • 斯大林与二十世纪(旧文)
  •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谁更可爱些?
  • 20年来俄罗斯社会历史观的嬗变
  • 肃反扩大化的罪魁--赫鲁晓夫建议搞“红场公开处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