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历史上的中日冲突对现代中日关系的影响

火烧 2010-10-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回顾中日历史上的主要冲突,如朝鲜战争、甲午战争及日本侵华,分析这些事件对现代中日关系的长期影响,强调历史遗留问题对两国当前互动的制约。

   

中日关系是一个很广泛的课题,它应当包含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而中日之间历史上曾经有过2000多年的、漫长而悠久的交往史,尤以两国民间交往最为频繁,谱写出了许多友好篇章。  

然而中日之间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激烈冲突和对抗的时期,中日冲突对后来中日之间两国关系和民间交往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历史上最典型的当属明朝与日本在朝鲜战争和清朝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现代关系史上最典型的当属日本侵华和中国军民奋起抗日。  

明朝与日本在朝鲜经过平壤会战和龙山会战,明军以少胜多,一举击溃日军主力。日本于1596年九月再次闪击朝鲜,毫无准备的朝鲜被杀得大败。后来明朝派遣6万中央军入朝,发动反击,赢得汉江保卫战胜利,随后转守为攻,虽遭蔚山攻击战失败,却也重创日军主力,其后三路攻击,相继收复朝鲜南部主要城市,将日军压迫在沿海几大堡垒中分割包围。至此日本败局以定。丰臣秀吉在内外交困中去世。日军闻讯集结水师仓皇撤退,被明朝水师在露梁海域伏击。展开了16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海战。经过一天的喋血厮杀,中国水师以损失战船一百多艘的代价,赢得了击沉日本战船四百五十艘的辉煌胜利。至此,日本侵略军已全军覆没,抗倭援朝战争以中国的完胜而告终。  

 1894年7月25日 ,日本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对清朝政府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取平壤,下开城。几乎聚歼驻朝清军,清朝甚至来不及组建第二道防线。同时,日本联合舰队于9月发动黄海大战,重创北洋水师,击毁北洋水师主力舰六艘,彻底掌握制海权。日本于1894年冬突破鸭绿江防线,占领大连旅顺,其第一集团军在海军的掩护下,在山东登陆,占领威海炮台,包围北洋水师,终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三月,日本顶住清朝最后反动的海城反击战,并乘势攻克营口,清朝6万大军溃败。自此,甲午战争以日本完胜而告结束。中国损失军力六万人,敌我双方损失比例高达10:1。最精锐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丢失整个朝鲜和大连,旅顺,营口,海城等重要战略城市,清朝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白银一亿五千万两。并割让台湾。日本将清朝的赔款全部用于军事工业发展中,军事力量迅速膨胀,一跃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而时间进入到20世纪,日本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大陆的野心。日本对华关系最臭名昭著的当属《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大臣对日本天皇秘密奏折,毫不掩饰的提出对中国大陆的侵略行动纲领。奏折中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将来欲制支那,必以打击美国势力,为先决问题”,“我国为独立计,不得不与美一战”“将来在北满地方比与赤俄冲突。”   

1929年,田中秘密奏折被披露,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度震荡。“这一宣言对世界各国犹如晴天霹雳,颇为震惊,都预料日本行将占领东北,然后用‘以战养战’方式,征服中国和南洋。”从1931年东北9.18事变到1937年7.7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再到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日本全面发动太平洋战争,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侵略轨迹一直是按照田中奏折提出的方式进行的。  

日本作为一个小小的岛国,近现代为什么要频繁的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  

这还要从日本国家的地理特点和民族性说起。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一出门就是茫茫太平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决定了日本人时刻有着危机感,时刻要把眼光超出自己的国土而向外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靠的就是自然资源,所以日本人从来都很勤劳、有危机意识和富有侵略性。从历史上开始算,日本就是一个富有攻击性的国家,封臣秀吉时候就想着占领高丽,占领大陆的资源。在近代,地大物博的中国必然就成为了日本的睥睨已久的对象,所以不管有没有“九。一八”事件,日本出兵中国是迟早的事。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日本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日本人民族的性格呈复杂的两极化特征,一方面极端的自尊排外,另一方面又特别崇拜强者。西方有学者给日本人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称其为“作坊里的族”——一方面肯定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一面,一方面也说明了日本是一个心胸狭隘的民族。日本人的这种性格从侵华战争前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日本人在战争中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把婴儿挑到刺刀上当玩物;但是日本投降后,大部分日军滞留中国东北(并不象我们电影中演的那样全刨腹自杀),中国政府一下子无法安置如此之多的日本军人,便让他们去修马路、机场,日本军人好像又变成了小绵羊,积极肯干毫无怨言。把日本军人前后所做所为联系起来,让中国人觉得十分不可思议。在日本人的性格中有着火与冰的双重性格,经常让其他国家的人难以理解。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出于遏制共产主义扩散和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的需要,一方面扶持日本,另一方面又打压红色中国。中国与日本国家之间一直到1972年才实现邦交正常化,但是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始终非常密切。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邓小平主政时期,两国出于政治、经济和共同反对苏联霸权、越南地区小霸的需要,双方缔结了中日友好条约,中日两国之间进入蜜月时期。此时的中国需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而日本则需要中国的市场、资源和廉价的人力,中日双方都在愉快的各取所需。  

然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逐步壮大,中国由原来的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出于发展的需要,中国对世界各种资源的渴求也是越来越强烈。日本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已经在全球资源方面成为一个强烈的竞争对手。同时中国的科技核心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中国在经济成长和资金储备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而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中。中国的发展可选择的余地很多,既可以选择与日本合作,也可以选择与其他发达国家合作。中国离开日本可以照样很滋润的活着,而日本离开中国会怎么样呢?谁都不好说!因此中日之间的蜜月期正在逐步地慢慢消退,日本看中国的眼光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由友好变为冷淡、疑虑、戒心甚至敌视。中日之间的微妙变化从一开始中国就没有察觉,一直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这主要是由日本首先挑起的。  

日本首先从能源方面开始与中国竞争。  

2005年,中国与俄罗斯正在就远东输油和天然气管线铺设问题进行谈判,日本横插一杠子,把中俄已接近签订协议的谈判搅黄。  

2006年,中国与沙特讨论购买原油用于战略储备,但交易价格尚未敲定。日本又插进来,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又跑到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和埃及等中东5国访问。日本媒体分析称,安倍此行的目的首先是向沙特提议构建“石油共同储备构想”,为今后与中国的能源争夺战做好准备。  

2006年4月,胡锦涛对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三国进行正式访问;其中,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产油国。6月,温家宝访问了埃及、加纳、刚果(布)、安哥拉、南非、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非洲七国;而安哥拉是非洲的第二大产油国,中国领导人在非洲一项重要的讨论议题就是能源合作。日本看到中国在非洲进行石油布局,又急不可待的进入非洲。5家日本企业在国际招标中获胜,赢得利比亚6块油田的开发权;这也是日本企业首次揽得利比亚石油开发特许权。对非洲其他地区的油田,日本也垂涎三尺。当年日本政府派出了一支由石油开发、交易、工程等方面的官员组成访问团,前往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和乍得(Chad)搜集能源情况。  

可以说日本在能源争夺方面处处与中国作对,中国人走到哪里,日本人就跟到哪里,日本人好像被别人骗怕了,生怕吃一点亏。中日之间还有东海之争、钓鱼岛之争等等,无论是东海划界之争,还是钓鱼岛主权之争,归根结底还是中日两国海底资源之争。  

近两年中日最明显的资源争夺还表现在铁矿石方面。从2003年开始,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铁矿石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也正是从2003年开始,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而日本钢企是推动者之一,日本钢企先与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谈判,敲定好价格,逼迫中国钢企接受。早在多年以前,日本企业就走出去进行资源参股、收购,单就铁矿石而言,日本专门挑选储量大、铁矿石品位高、开采条件好、交通方便的矿参股或收购。无论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铁矿石大国,还是印度、加拿大等铁矿石的后起之秀,都遍布日本资本的身影。这意味着,铁矿石涨价,对日本企业将能够带来好处。日本企业可以从铁矿石涨价中分一杯羹。由于日本企业对铁矿石资源的控制已经成熟,它能从铁矿石涨价中获取丰厚利润。在三井物产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此清晰的叙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就积极地参与投资开发铁矿石资源,长期以来稳定地供应铁矿石。2003年收购了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销售商Vale(旧称CVRD淡水河谷)公司的母公司Valepar公司15%的股份,并且还持续地扩大了与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之间共同合作的铁矿石事业。基于三井物产拥有权益比例的铁矿石控股产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开采权益已超过4000万吨。”400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简单地说,它占当年世界铁矿石总贸易量的7.87%。  

而中国呢?由于没有在任何世界铁矿石巨头内参股,只要铁矿石涨价,中国没有任何利益可言,只好干吃哑巴亏!现在中国想去在国外矿山参股,人家还不愿意呢。比如2009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澳大利亚收购Lynas稀土矿业公司因澳方苛刻的条件而失败。武钢寻求与澳大利亚WPG.AX矿业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因澳洲军方以安全原因反对而失败。中国在国外收购资源类公司失败的可不仅仅是这两例,因为什么?因为稀罕呗!想想中国在国外所受到的羞辱,再看看国外压中国放开稀土资源出口,中国究竟是吃亏还是占便宜,相信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够得出正确答案。  

中日之间在蜜月期时,双方很容易忘记仇恨,共同强调友好和中日大局。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话说回来,以什么史为鉴,倒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史,既包括友好交往史,也包括战争史,既能以友好史为鉴,也能以战争史为鉴,看看我们更需要的是哪一种史。如果双方交恶的时候,中日之间更多的回忆是仇恨史,当然我们不希望仇恨。从进入21世纪开始,中日之间因能源争夺、二战历史认识、靖国神社等问题,似乎进入了一个低潮时代。尤其是最近钓鱼岛争端,两国关系更是进入到一个冰点,两国民众相互之间似乎也越来越没有好感。从双方争执的情况来看,我感到更多的是日本主动挑起事端,随后再倒打一耙。比如最近有一位日本民主党干事长代理枝野幸男,在日前的演讲会上,批判中国是“恶邻”。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一贯是爱好和平的,从后来没有主动侵略过日本,而是日本经常侵略中国,如果说“恶邻”,那日本比中国更有资格当“恶邻”。日本侵略他国时,从来没有公开宣战过,都是像小偷一般,惯于搞突然袭击,占了便宜再说。无论是明朝日本侵略朝鲜、清朝日本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还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一直到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偷袭美国珍珠港。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思路,这就是事先充分谋划,事后突然袭击并倒打一耙,从这次钓鱼岛中国船长被抓,也能看出端倪。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国际形势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一成不变的。  

所以对于日本人,我们也不能过于天真,不能抱有过多幻想,我们希望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历史的规律是不以人的良好愿望为转移的,在强调友好的的同时,也不能放松警惕。日本长期以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不愿意认错及对历史的歪曲,它一直是一个危险的家伙。日本民族的双重极端性格决定日本是一个很喜欢走极端的国家,所以,要时刻警惕日本!要知道放松警惕的最后结果总是中国人吃亏,历史的教训永远不能忘记!  

相关文章

  • 卢麒元:打狗棍法
  • 钓鱼岛主权,我们寸土不让
  • 钓鱼岛争端将怎样演变
  • 港评:俄国强悍对日 中国自惭形秽
  • 战略交锋:美国耍的就是“二杆子”
  • 大陆台湾联合保钓稳赚不赔,还可威慑南海
  • 纪念保钓运动40周年:70年代保钓运动的珍贵资产
  • 台湾70年代保钓运动始末
  • 俞力工:在台湾世新大学“保卫钓鱼岛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中俄联手对付日本,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 谁把“钓鱼岛主权”被炒成回锅肉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