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一桥——瑞金武阳桥联话
长征第一桥——瑞金武阳桥联话
武阳桥横跨于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绵江之上,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木板桥。周围青山叠叠,绿水莹莹,芳草离离,林木森森,风景独好。特别是在桥头有一株百年樟树,古朴苍劲,欲与天公试比高。
此桥具有送别红军与迎接解放军的光荣历史。1933年,蒋介石驱使百万军队,调集二百架飞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当时党中央“左”倾路线领导人提出“拒敌人于国门之外”的错误主张,与十倍于我的强敌硬拼,结果在1934年7月丢掉广昌,10月失去兴国、宁都,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撤出武阳镇时,因绵江阻隔,难以迅速撤离,武阳人民伐木、打桩、搭梁、铺板,老少上阵,日夜赶工,在绵江之上架起了一座大木桥,让红军顺利通过。送别之时,男女老少携粮带物,云集桥头与红军洒泪而别。故此桥被誉为“长征第一桥”。
瑞金市有座云石山,山顶有座石砌古庙,殿堂正中央供奉着如来佛像。两侧有厢房二十余间。古庙掩映于竹树环抱之中,红绿相间,多彩多姿。1934年7月,广昌前线吃紧,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央军委分别从沙洲坝、下霄、乌石迁此庙办公。10月10日,中央领导机关率领红军离开云石山,跨过于都河,进行长征,故此山被誉为“长征第一山”。
在长征初期,中央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意见,于1935年1月,用竹排扎成一座浮桥,强渡了乌江天险,夺取了遵义城。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继续长征,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路大军会师于甘肃会宁,长征宣告胜利结束。尔后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国。1949年8月,当解放军来到瑞金武阳镇进,老百姓敲锣打鼓,在武阳桥头夹道欢迎子弟兵。武阳桥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联曰: 江行地、岭参天,水复山重桥连岸;
庙环云、崖绕雾,花明柳暗路通天。
联语写桥景。上联写桥:首两句写桥址附近的环境。言山高水长隔断了两岸来往,为写桥功作铺垫。末句说在那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喜架一桥沟通了两岸,将桥的交通作用烘托出来。下联写路:首两句说山上云雾缭绕,不辨路径,为突出路打下伏笔。末句言在那朦朦胧胧似入迷途的情况下,忽然豁然开朗,眼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令人欢欣鼓舞。“路通天”,即一条大路通向远方,写路其实也是写桥,因为架起了桥路才可以畅通无阻。联语明写桥景,实写红军长征,在长征路上,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了艰难险阻,终于胜利会师,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的,这就是“桥连岸”、“路通天”实质所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深沉含蓄,意在不言中。联语借用了南宋大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本”,以此比喻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达意传神,恰到好处。
联曰: 竖桩、横梁、铺板,百姓齐心,飞架一桥情切切;
顶袋、背篓、提篮,万人空巷,奔来群众意绵绵。
联语写桥头送别。上联写建桥:前半段写武阳人民同心协力建桥的忙碌情景。末句写架桥的心情,“情切切”表达了百姓对红军的深情厚谊。一个“飞”字既展现大桥展翅腾飞的风采,又反映架桥的飞快速度,也是“情切切”的具体表现。下联写送别:前半段写武阳人民倾家而出,箪食壶浆,于桥头送别的生动场面。末句写群众送别的情意。“意绵绵”,言军民临别依依,难分难舍。一个“奔”字反映心情之迫切和行动之快速。上下联前半段巧用三组动宾词组相对,简洁明快,工整有序,把那建桥与送别的情景铺展得淋漓尽致。“万人空巷”与“百姓齐心”,形式上对得工整,思想上表现一致,表达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
联曰: 石屋古、木桥新,起步于斯,万水千山三路合;
竹排长、江水阔,从头在此,九州四海一家亲。
联语写桥的光荣历史。上联写瑞金起步:前三句言红军从云石山古老石屋与武阳镇新建木桥开始长征。末句言经过二万五千里的山山水水,三个方面军终于在会宁胜利会师。上联揉进了“长征第一山”和“长征第一桥”的光荣历史。下联写遵义从头:前三句言红军架起竹排浮桥,越过乌江天险,夺取了遵义城,并在那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此我党我军开始了新的篇章。末句言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了全中国,统一了九州四海,56个兄弟民族,四万万同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风雨同舟,共建美好家园。联中“从头”与“起步”,抓住了历史转折点,扣紧了地理要害处,语意清新,韵味隽永。上下联首两句上下左右皆成对,联中有联,盎然成趣。末句七字中安排了三组数字联,切地切史切情切景,巧用成语,得体自然。
联曰: 何以这次失败?问苍天、询大地,顿足捶胸,送别桥头悲戚戚;
果然今朝凯旋,听军号、望红旗,敲锣打鼓,迎回镇上乐融融。
联语写桥头送迎。上联写送:末句写武阳人民饱含热泪在桥头与红军话别时所表现出来的“悲戚戚”的情绪,这个“悲”字,既是伤心,又是愤恨,表现为“顿足捶胸”,到了不能自控的程度。老百姓何以如此悲愤交加?其源概出于首句“何以这次失败?”蒋介石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都被粉碎了,这第五次为什么失败得如此惨重?他们有气无处出,有愤封锁处排,只得仰责苍天,俯谴大地,究其原因所在。无可置疑,当然应归罪于当时“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然而联语未明指,让读者领会弦外之音,这样表达更有份量,感情更为深沉,所谓是此地无声胜有声。用疑问句开头,单刀直入,开门见山,那种赏联的紧迫感便油然而生。下联写迎:末句写武阳人民在桥头迎接亲人解放军的欢乐情绪,表现为“敲锣打鼓”兴高采烈。他们听着嘹亮的号声,望着招展的红旗,满怀喜悦,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那就是首句“果然今朝凯旋”。“果然”一词说明当初临别之时就抱着一个“红军是会打回来的”的信念,往日的希望成了眼前的现实,怎能不乐聚心头、喜上眉梢?桥头送别,桥头迎回,这座桥的历史价值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