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社会学丨「计划」如何比「市场」更民主?

火烧 2025-04-28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计划经济如何通过民主原则实现经济自我管理,对比市场机制,强调计划经济在实现经济民主和民众解放中的潜力。

  编者按

  我们设想一下,三位资本主义时代的来客在一个实行民主计划经济的共和国中醒来。他们其中一个人是一名工人,曾经在一家电子厂上班,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另外一个人是一个想创业的大学生,有着许多的点子与坚强的决心,但拿不到投资;最后一个人则是一个资本家,他靠着自己银行里的债券与投资机构的投资,每年可以获得一百六十万美元的净收入。那么,当他们在新的社会之中获得了新的身份之后,会经过怎样的一年?

  民主计划经济:一个社会学式的分析

  1

  Part.1

  「自觉的经济秩序」:计划经济与民主

  何为「民主计划经济」?我们看似是探讨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事物。历史上的计划经济——或者说指令性经济——从来不是民主的。那么「民主计划经济」指的是什么呢?特别是其中「民主」这个定语指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也许可以将「民主计划经济」定义为:

  秉持「经济民主」的原则、利用系统性的「制定经济计划并执行」这一方式组织社会之生产与分配的一种经济模式。

  其中对于计划的描述,我们多半可以得到共识——不同于「市场经济」用「自发」的方式反应民众的目的并组织其执行,「计划经济」意味着对于目标的明确认识以及在此考量之下「自觉」地执行计划以实现目标。那么「经济民主」这个修饰词又指代什么呢?

  罗宾·汉内尔在其《参与型经济》一书给出了如下定义:

  因此,参与型经济的支持者认为,经济民主应被定义为与个人受经济选择影响的程度成比例的决策投入或权力。我们称之为「集体经济自我管理」(collective economic self-management),并认为思考如何实现每个人的经济自我管理是实现经济民主的最优途径。

  可以说这一点限制对于一个「可欲的经济模式」来说至关重要,也可以视作为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的社会化」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因为「计划经济」确实是一种「自觉的经济」而非「自发的经济」,但它本身却没有限定「自觉」是「谁的『自觉』」:究竟是政治官僚「自控」地控制整个社会、还是民众与他们有效代表机构的对于经济的自觉控制,「计划经济的结构」本身并没有出答案。因此,所谓的「计划经济」既可以成为民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利器;亦可能会构成一个恐怖的「控制论利维坦」。而后一种可能性甚至意味着垄断资本完成了自身的扬弃,以至于进入资本主义的最高级阶段——我几乎不敢为这个时期命名。

  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民主的计划经济是不值得期待的。「计划经济」一如核技术——与其说它是技术中性的,不如说其中既包含积极的潜能,也包含着消极的潜能——而一但走上了一种特定潜能的道路,这种技术也就附上了善恶。

  2

  Part.2

  所谓计划经济——社会学意义上的抽象

  我们首先需要谈一下「计划经济」本身。我们需要说明它是什么,又不是什么。后者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当前主流的经济学对于计划经济的定义来自于一个历史的虚构。那种可以被称之为「指令型经济」的学术抽象并不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追求的计划经济,也从来没有在历史上真正出现过。

  首先,什么是计划经济?

  我们首先需要来理解一下一个「经济秩序」的构造是怎样的。何一个经济秩序要解决的无非是「生产」与「分配」两个环节的问题——「广义的分配」回包括所谓流通、消费等等一系列具体的环节。远古时代的自然经济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与分配是合一的;早期国家诞生之后所出现的再分配体系,则体现为纳贡以及君王的赏赐。资本主义通过一个自发的流通秩序打通了生产与分配,且通过「复式记账法」的原则实现了这个流通过程的闭环——「生产者」提供作为劳动的生产资料生产商品,获得货币;转身又变成「消费者」、提供货币获得生活物资。这两个身份的分离标志着广义消费主义的诞生,同样意味着马克思所说的意义化的开始。

  马克思在《经济哲学手稿》中曾经提到过异化的四个维度之一「人与他生产产品之间的分离」描述的就是这个资本主义的特征。但到了最终的共产主义阶段,「生产」与「分配」这两个要素依然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必要结构,但等价交换本身却消失了。我们重新回到了一种「众人为我,我为人众」的状态。虽然那些坚持交换理论的社会学家可能会将这个过程称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大交换」,但这种一个人工作而不领报酬、消费而无需付款的状态,很显然已经没有什么等价交换了。届时,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共同体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而计划经济在这样的一个「生产—分配」结构史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可以说这种经济秩序是从「过渡期到共产主义阶段的经济秩序」。而这种经济秩序的核心之处就在于:「整个共同体」有意识的管理地生产与分配的过程。而与之相对的情况,是市场经济——这样的经济秩序之中「生产的过程」与「分配的过程」是自发完成的、每一个体带着自身的目的与无数的人进行博弈、仿佛在玩一台社会的老虎机;而最终的结果、我们只能等待市场的裁决。

  而这种「自觉的控制」——这不意味着由少数群体进行控制;真正的计划经济应是由全体成员进行平等的控制——则必然在微观层面上意味着「用协商取代交换」。所谓的交换就是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合作;而「协商」意味着两个人以上的个体彼此之间追求一个共赢的状态。简单的来说:如果市场交易是一种「交换」的典例;那么民主投票就是「协商」的一种。对于这一点,托洛茨基的认识可谓非常的明确:

  作为计划基本因素的生活利益之间的斗争,使我们进入政治王国,它是集中的经济。苏维埃社会的社会集团的武器是(应该是):各级苏维埃、工会、合作社,首先是执政的党。只有相互国家计划、市场和苏维埃民主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对过渡时期的经济的正确领导,并保证——不是在几年之内彻底克服矛盾和比例失调(这纯属乌托邦!),而是在新的、胜利的革命扩展社会主义计划的舞台,重建它的体系之前缓和它们,从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物质基础。

  而除了在宏观尺度上的「自觉性」与微观行为上的「协商性」;「计划经济」的最后一点特征则涉及到真正的计划经济与残缺的计划经济之间的差异。

  虽然说关于马克思对于平等主义的看法依然存在争议,我们可以认为共产主义阶段之后会进入一种「关系主义平等」的状态——社会的平等不再体现为以特定法律为尺度的一视同仁,而是一切压迫关系的消除——但在过渡期与社会主义阶段,政治社会与经济权力上的平等主义是必然的要求。由于马克思并不是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由主义者,因此,平等在他的理念之中更像是一个必然的约束——如果说社会主义阶段存在赤裸裸的政治、经济能力不平等,那么就必然意味着「统治阶级」的出现和「奴役阶级」自由发展能力的剥夺。因此,「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学」毫无疑问要追求经济平等乃至于经济决策权的平等——后者也可以被称之为经济民主。

  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终必须要废除官僚集团乃至官僚阶层。鉴于斗争的现实、我们可以把这个「废除官僚阶层」的任务推到过渡期的后期,并且在一个不长的过渡期内部逐渐通过民主机构与工人自治组织来替代官僚阶层的作用;但在最终的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中,绝不可能存在官僚。因为官僚阶层的存在,也就意味着经济政治不平等的存在与压迫的存在,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官僚阶层会修改整个经济运转的目标函数——正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会让整个经济系统为「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而运转;残缺的计划经济之中,官僚则会让经济系统的运转以「自身消费规模的最大化」为目标。

  因此,真正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福利经济学」的维度上必然意味着「整个经济系统的目标函数是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至此,我们可以在宏观尺度、微观尺度乃至于福利经济学的意义上去界定计划经济了:

  一.真正的「计划经济」是一种在宏观尺度上全体公民「自觉的共同管理」、在微观尺度上「用协商取代交换」,而最终让整个系统追求「社会共同体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秩序。

  而与之相对,我们也需要介绍一下那个奇妙的主流经济学概念:指令行经济。在米赛斯或者哈耶克的计划经济学批判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图景:

  二.虚假的「计划经济」是由一个统一的中央官僚部门自下而上收集所有信息,再制定出完整的事无巨细的计划,自上而下的下达命令去执行。

  这种「指令行经济」可以说是从未存在过的。它与苏联、中国、东欧乃至于,其他任何一个苏联式计划经济的模式都完全不同。客观的来讲,这种经济模式确实是一些西欧经济学家对于计划经济的想象与过度简化。一如早期的西欧派计划经济学者巴罗内确实就描述了一个这样的图景:通过某一个全知全能的治理者,我们计算得出了一个等价与一般均衡市场的事无巨细的生产与分配计划。巴罗内政是依据着这样的结论,宣称计划经济是可能的——只要我们能够计算得出这样的计划,那么计划经济就可以实现了。但这样的观念无疑是非常荒谬的,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学家的故步自封。他们看到了经济作为一个计算过程的本质,但却忘了经济同样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生产」需要人来计划、人来管理,并且人来实现;「分配」过程同样需要人的参与。因此,「计划经济运转」的核心并不在于如何得到这个「先验的计划」,而是在于「生产与分配」两个领域的计划如何、得出最终又是如何执行。

  3

  Part.3

  「民主计划经济」的结构:三步走

  可以说,「计划」从不必然意味着「集中」。想象一个每一名国民都有权添上一笔的巨大白板:在几名只负责维护秩序的公共人员指导之下,国民们有序且自觉地对于经济的计划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最终由一个公允而自动算法将这些意见综合、平衡化,最终达到一个大家都皆可满意的方案。这就是「民主计划经济」的过程。

  民主计划经济所带给我们的改进不仅在于「系统优化」——不论这种系统化体现为战胜经济危机、更有效地提高效率还是促进社会公平,这些都仅仅是经济学的维度。民主计划经济的另外一个意义就在于经济的民主化。换言之,在这样的计划经济体系之中,公民以及社团能够更为有力的去决定经济如何运行,相比较于市场下在无形的手面前引颈就戮的自由,民主计划经济意味着我们人类能够真正决定自己的命运,每一个消费者与生产者可以更为深入的介入到经济的发展之中。一言以蔽之民主计划经济既意味着人类的繁荣与富庶,也意味着经济民主化与人类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扬显。

  那么在这样的观点之下,计划经济的运作是怎样的呢?人是如何进入到计划的流程之中的呢?

  我们可以把计划经济的运转式作为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我们可以称之为「三步走」。当然,类似的结构也可以存在月度计划或者是长远规划之中。这种「三步走」的结构可以说是历史上的指令性经济与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所有民主计划经济的共性。这三部分别是

  制定总目标与总约束

  具体计划的制定以及多重反馈

  计划的执行:生产与分配

  我们先说第一步:(1)设定计划的总目标与总约束。历史上这个工作往往是由中央计划局或者是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组织来完成的——甚至可以说在凯恩斯主义经济之中的国家财政部也发挥着类似的功能。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设定经济发展投资率、重点产业等一系列年度的宏观经济指标。「总目标」意味着经济要实现民众的愿望;而「总约束」意味着要保障经济变动的底线,譬如食物与水电的价格不至于上涨到特定程度以上。可以说,在任何意义上的现代经济体中——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中——这个工作都是必须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会宣布目标的经济增长率与目标就业率;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会规定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

  而「民主计划经济」的第一步之中,可能会包括更多的项目以及更多的民众参与。各行各业的生产委员会或者消费委员会、民众中抽签产生的代表或者是其他的民选代表回共同决定经济发展的大概方向和特定约束。一言以蔽之,经济计划的第一步会把「经济系统」这头猛兽的缰绳牢牢抓在民众手里。

  而年度计划的第二步则是(2)宏观部门与微观部门、计划局与其他社会团体反复博弈,最终确定总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也往往是哈耶克所谓的「隐藏知识」向上传递的过程。宏观部门代表了第一步之中制定的总目标与总约束,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共同目标」;各个地方部门与团体则代表着生产者乃至消费者多样化的目标函数。而「计划的本质」并不在于前者对于后者的控制,而在于这两者之间达到平衡。

  可以说,这些地方团体对于经济计划制定的自下而上的参与是所有计划经济的共性——就算是以高度集中著称的苏联指令行经济都会包含这个必要的「企业上交生产计划」、「中央拟定全国总计划方案」、「企业据此再次调整自身计划」的多重反馈。这一工作在中国的指令性经济模式之中被称之为「一上一下一上」。而相比于历史上的指令性经济,任何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包含这一个过程,事实上这种「经济计划中的多重反馈」以及接下来的「生产与分配的执行」是被共同交给市场这个不可名状之神来运行的。与之相似的过程最多体现在一些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之中的产业政策上——上个世纪日本的「通产省」以及维新体制下韩国的「经济企划局」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相比较这两种模式,民主计划经济同样普遍存在这样的多重反馈过程,并且往往会赋予各种地方团体更大的决定权。这种计划经济之中更为充分的自主性,一来源自于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科技的大幅度发展——这意味着核算出一个平衡的经济计划变得容易了很多;二来也是源自于这些学者的理论创新,汉内尔模式之中的「社会成本核算」、科克肖特继承了兰格模式的「试验性市场价格」,皆是传统的计划局官员闻所未闻或是未曾使用的理论工具。

  而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3)经济计划的执行,也就是各个社会团体在制定好的总规划之下开展自身的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品最终分配。指令型经济之中,这个环节会体现为一种官僚制自上而下的命令,这其中包含着官员对于最终生产成果的验收、生产竞赛以及消费品市场上的刚性定价。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中,一些垄断性企业的生产计划本身就构成了所谓自由竞争市场的结构,这种影响力可以让他们获得垄断利润,而那些小生产者以及消费者则如同大逃杀游戏之中那些亡命的玩家,任由天上的陷阱或者是同伴的大锤砸的粉碎。随后,上战场收尸的遗孀与剥金者会开始赞颂市场之神的伟力与无形之手的强大。

  而在民主经济计划之中,虽然整体的经济计划是强制性而非参考性的,但这并不会排除每一个企业自身的自主性。正相反,这个过程将充满政治学者帕特南所提到的「参与性民主」。工人自治的工厂之中若是发现了更好的方案,生产委员会自然可以不按照自己上交的计划进行生产,而改用高效的生产技术。这样的生产优化可以为他们节省材料或者创造更高的工资;而消费者也可拿着自己的劳动券或者是消费点数在一个类似于市场的机构之中采买自己想要的商品——除了商品会比现在更加便宜,他们会觉得一切与此前无异。而在年末,最终的验收也许将意味着那些无法完成自己生产计划的工人合作社会被下调「企业家精神评级」。这意味着他们在来年更难获得投资,或者只得按照规定解除公司,让公司所占有的资本品汇入来年经济计划的生产核算表中。

  4

  Part.4

  结论

  因此,民主计划经济之中的民主绝对不仅是一个修饰或者是限制条件,更不意味着在所谓中央集权化的计划经济制中加入一点充门面的民众参与。正相反,只有计划经济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借用一下大革命年代的那一句老话:没有民主的计划是残酷的,而没有计划的民主将是空洞的。因此,如果说繁荣富裕与平等是所有计划经济的承诺,那么民主就是民主计划经济的另一项承诺:「经济系统」将不再是人的主人;正相反、「人类」将成为经济的主人。

  尾声:一个乌托邦故事

  我们设想一下,三位资本主义时代的来客在一个实行民主计划经济的共和国中醒来。他们其中一个人是一名工人,曾经在一家电子厂上班,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另外一个人是一个想创业的大学生,有着许多的点子与坚强的决心,但拿不到投资;最后一个人则是一个资本家,他靠着自己银行里的债券与投资机构的投资,每年可以获得一百六十万美元的净收入。那么,他们会经过怎样的一年?

  那一名工人加入了一家电子科技生产委员会,他依据自己的经验加入合作社的生产计划制定之中。年初的经济计划月——当然也是共和国的月假与盛大的节日——他一边吃着财政厅免费分配的猪脚饭与点心,一边为工厂里的生产计划改善了方案。最终经过了几轮的方案迭代,在一月二十三号的上午,方案的生产效率达到了社会的平均之上,得到了通过。随后的十一个月中,他每天工作四个小时,用剩下的时间打游戏、跑步、专研编程、还学了一点吉他与英语。七月份的时候,他利用半年所学改进了生产方案,为工厂省下了好大一笔生产资料。以至于在年末员工个人投入互评之中得到了第一档位。于是他的工资很高,比平均多20%。

  而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在「经济计划月」提交了自己的创业计划——那个工人所制定的类似,那是一组生产方案。面对审核计划的三人投资委员会——三人有当地的自治体抽签产生——他凭藉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获得了众人的信任,获得了一份投资。那是一份在沿海滩涂地带种植海带的计划,他与同组的二百一十三名员工宵衣旰食,在滩涂上搭建起设施。但天有不测风云,九月的一场台风摧毁的所有设施与大多数的收成,最终他们没能完成生产计划。大学生寝食难安,唯恐自己陷入破产或者被国家丢入大牢。而等到年末,三人委员会审核计划完成情况的时候。根据他上报的台风灾情这一情况,他们取消了对这为新公民「创新信用评级」的下调。委员会之中的一位老人,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说:别灰心孩子,以后有机会继续干,这种事情我年轻的时候经常遇到,一直没有放弃,最终我把事情干成了。后来那个大学生才知道,这名其貌不扬的老人曾经五次创业失败、而在四十五岁的时候终于带领团队功克了「可控核聚变」难题——这是此前的资本主义从未实现过的伟业。

  至于那个资本家的故事就简单很多了。第一年他住进的精神病院,因为他始终学不会平视身边的人;总是向社区投诉没有人来打扫他门前的垃圾——虽然他一次也没有尽到社区成员一周三小时的清扫义务;还因为经常在餐馆里大喊「喂,服务员」而经常被冷落。我们暂且不知道他的命运,也许日后有一天他会学会平等待人,随后他就会成为一名工人、或者一名创业者,也有可能成为一名放弃工作而依赖全民基本收入的小说家。那样的话,他的收入仅供温饱与基本体面的生活——毕竟他拒绝了帮助其他公民的义务。在「民主经济计划的共和国」之中,一个公民的富裕并不来自于继承或者天赋,而是来自于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彼此帮助。

  至此,经过了一年的年度计划,各位初次来到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之中的资本主义来客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比市场经济或者指令性经济更为高效的经济系统,更是一个更加民主自由的系统。工人与消费者可以获得比传统的经济秩序多得多的自由与民主,因为这三步的每一步都牢牢都掌握在民众的手中。第一部也就是总目标与总约束是由民众的代表——不管这些代表是抽签产生、民主选举还是法团受意的——决定的。而在第二步,各个工人委员会乃至消费者委员会与地方公社,将会参与到经济计划的制定之中。他们所上报的生产方案将会成为经济协调局制定计划的基础,而最终计划所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将给他们以市场所无法给予的保障——只要你完成自己的生产计划,整个共和国的所有公民都会共同保障你的计划会成功。而且最后一步,具体的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者所面对的场景依然是充自由的。事实上,工人委员会之中的民主程序赋予工人的自由,会远多于工厂奴隶制之下所给予的自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