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速生”并非可怕,但鸡吃药人有权知道

火烧 2012-12-21 00:00:00 社会民生 1025
文章聚焦速生鸡用药问题,指出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强调加强药物残留披露与监管透明化的重要性,呼吁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鸡肉的“信息不对称”,提出一个未被重视的问题:如何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

  近日,网文“一只鸡的生活意见”热传。根据中央电视台对速生鸡的报道,网友以第一人称重述这种鸡“悲催的一生”:从出生到出栏,只要40多天,基本不睡觉;鸡舍环境肮脏,除了饲料外还要吃20多种药品,其中大多是抗生素。

  按照畜牧专家的说法,“速生”并非那么可怕。现代化育种技术、高水准饲养管理、全面均衡的饲料营养……随着养殖水平的提高,那些过去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从科学角度讲是可以实现的。所以,40天生长期是否太短、能否使用药物或许可以存而不论。对于“一只鸡的一生”,更应关注的是毫无节制地投食药品,甚至是违禁药品。在电视画面中,我们能看到一些鸡场使用了“盐酸金刚烷胺”等禁用兽药,而地塞米松则是激素类药物,可以让鸡多吃饲料。

  加强对畜牧生产的监管,已经是个老话题,从毒奶粉到“健美猪”,不断被放到台面上讨论。实际上,由于大多数实行规模化生产,对鸡场的监管并不复杂。通过录像监控、突击检查、实地走访,都能发现问题。速生鸡事件中出现的编造养殖记录、花钱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暴露出的是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鸡肉这类食品,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链条中,消费者处于最尾端,信息经过层层传递,到消费者那里时已经大大衰减。靠眼睛,只能看到颜色、光泽;靠嘴巴,只能尝到鲜度、口感。服用了禁药,鸡肉中残留的相关物质超标,消费者既看不出来也尝不出来。更多信息,只有通过“试错”来积累。但这一过程,存在风险,甚至是代价高昂。

  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严重的“市场失灵”。在经济学中,这叫“柠檬市场”。买方不了解商品的质量情况,因而不互信,使得交易成本变大,最终导致市场萎缩和消失。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鸡场老板不会考虑消费者的想法,在监管缺失之时,会大胆使用违禁药品、超量投药以降低成本,整个市场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过程,损害消费者权益,降低社会福利。

  从信息的角度看,速生鸡事件提出了食品安全领域一个未被重视的问题:如何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通过对全国43家地方政府网站的调研,发现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信息披露还不到七成。具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各政府机构之间如何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食品安全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传达给消费者,建立持续动态的监督检测信息披露制度?这些都是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先富移民,叛国叛民:竖琴螺12月20日点评参考消息
  • 央视曝白羽鸡至少吃18种抗生素,喂激素增肥
  • 郑风田:常吃速生肉是否会让人变肉坨?
  • “速生鸡”事件面面观
  • 衡阳当局给法西斯试验戴安全帽
  • 郑风田:黄金大米引出的科学伦理糊涂帐
  • 蒋高明:黄金大米被实验儿童将获赔8万内幕依然没有揭开
  • 蒋高明:关于紧急启动转基因食品安全独立第三方科学实验的建议
  • 中国人的饮食误区
  • 惨绝人寰的转基因技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