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许光伟:从家国社会主义到劳动社会主义——《保卫<资本论>》修订版跋(附目录)

火烧 2017-06-04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许光伟在《保卫<资本论>》修订版跋中,探讨从家国社会主义到劳动社会主义的转变,分析社会主义文明规划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主体发展,突出中华体系的独特优势。

  从家国社会主义到劳动社会主义

  ——《保卫<资本论>》修订版跋

  许光伟

  修如旧,订如新。发古今幽微,浇中国经济垒块,“回到内容”,就差不多是全书写法上的唯一主旨祈盼。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书出来两年,而今总算体例完备了,所谓“碧玉妆成一树高”!盖体例之完备为求走向历史深处的工作准备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所求者始终是内容的质实,无任何虚华可拼凑。诗词合为事而作。就如“经济文学”之运用,其形态之周延详密考虑必因应时代之所需(如要求真切宜人,有抒情形象,具有音乐美,合乎格律,意象完美高大,意境气势磅礴)。所谓关于社会主义文明规划之系统民族探索,是时候再次崛起了。就根本上说,这是具有马克思的“破力”,具有创新思想的“统力”,具有与时俱进和传播寰宇的“眼力”,具有前瞻与回响的“念力”的中华民族的一件学术大事。创作过程固然艰辛!但任何一个成功,背后都是艰苦的积累,赖“众人”(家人、亲人、同学、友人、学人、热烈青年及一切有此志识之人)襄助之力。[①]常言道:板凳宁做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并且,成功总是青睐愿意长期准备的人。仅就学术积累的要求而言,此是一项规律性的事体。以本书而论,亦绝非一时之功,中间充满着锲而不舍和挫折中的不断奋进。学术行程固然艰难求索,但有豪情,则沧海明珠照人间。不妨以“创作手记”(五首)表此心路旅程。

  之一

  三十功名言稀松,向飞才气天马空。

  落潮沙鸥愁难料,人间深看秋意浓。

  之二

  沉舟荦荦书笺过,病树犹谤作者庸。

  一箕一泥任尔笑,总把心情付酒盅。

  之三

  醒梦皇皇巨著中,滔流江海引帆容。

  青鸟倥偬时探看,最恋史路山万重。

  之四

  泱泱华夏勤劳动,经略久远湮贫穷。

  孔孟管迁未若老,家国思想翕张弓。

  之五

  葱茏庭畔遇原富,追踪恩马拾落红。

  再忆民族功毛列,烂漫共产她在丛。

  近现代欧洲之事,个人主义-资本主义路线的事业也,又建立在对自然科学形成“总体概念”之际。总体看,这是“知识论”盛行的时空时代。所谓知识,物之认识;广延地看,又是事物之“自我认识”。第五章中,本书交代了“马克思主义之缘起”,盖因自然科学之功。推论自然科学之成为“总体”(社会之事),又必须论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此两位一体之事功!由此呈现出“财产科学”盛事。马克思恩格斯得以总结之,是为“所有制概念”之被提出。这个概念初以“财产所有制”之义行世,说明的是“商品生产关系的自我认识”。中华所不如者,盖如是。但中华“家-国主义”之事,亦非等闲。其尤侧重在“身份所有制”这一面。自然科学在中华,远古以来一直为“私人之事”(国或家身份的私人的学术或学说传承的事体活动),换言之,是被牢牢掌控了,此大一统制度之“失”。大一统制度之“得”(尤其是政治之得)在于一体化社会生产与经济活动,使之强力秩序化;这样,生产力决非单纯“客体”之概念。相比之下,马克思《资本论》描摹的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客体向度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对立统一”意义;所谓资本主义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所谓资本主义创造之“社会的异化关系”,谓物质力量发展也,谓与之对立的物化生产关系的发展也。相形之下,中华体系之“生产力”更加侧重在“主体发展”这一面,所以,中华生产关系历来是“主体型生产关系”的范型。于是如果进行典型态的比较,那么相比之下,近代欧洲发起生产交换革命乃是“先行的”,其激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矛盾经济化、系统外显化,直至社会底层化。但相形之下,中华仍局限于身份关系之重重包袱中,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受制于生产关系改良的状况,本身为一高度的耦合体。此中华社会历史之不足。中华的优良之处则在于对“物体系”的拒绝,这样,生产力有了立根之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旦获得强大科技支撑,也就能够焕发出极大“发展热情”,并后来者居上。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它对传统的“冲击力”和“瓦解力”亦是很强。

  正视历史,应对挑战,出路是宏构中西方工作关系。作为对题录于本书“写在前面”讨论主题之回应,盖言经济学路径的中西方学术研究模式,若做一整体性概括,其曰有三:一是西方本位的经济研究,俗称“倒着研究”模式;二是东西兼顾型研究,学术名称为“世界历史规定”的经济研究模式;三是中国本位的经济研究,可直呼为“正着研究”模式。本修订版亦有三个工作特点或曰“三多”:释放多——指“思想术语”采用上的大量化;统一多——此专指全书结构体例规范上的一统化;细节多——指跨学科材料的大量引入和细节上的补充说明。盖为促成研究转换性而努力。如此看来,对中国经济学的建设而言,所期望的目标研究模式自然应该是直截了当的“正着研究”。但它根本取决于“倒着研究”的完成以及真正实现所谓的“中西研究贯通”。本书就任务而言,限定在上述前提中寻找“话语”贯通,特别是建立中西方各自如何生产“这些话语”的方式与渠道的良好沟通性。

  据此而论,初版提出并界定的经济形态研究分野是创造性的。它有助于切入中西方工作关系,但如果希望深度进入“差别而共生”的关系理解域,则还需将其具体化,更进一步以统一理论形态展示给读者。这就有了若干成对范畴或工作术语的“新出现”:如主体批判-客体批判、身份(关系)-财产(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身份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事的科学-物的科学、发生学-辩证法,以及直接反映所有制历史和社会构造关系的“产品所有制-商品所有制”和“身份所有制-财产所有制”,等等。这些论述特别锁定于“研究对象工作逻辑”(二重性规定)之上,为的是说明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构造形态的东西方工作分野:一者主以生出“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构造,又兼顾交换关系之发展;一者主以生出“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构造,而社会蕴涵分配关系之发展。这对“社会语言生产”起到巨大制约作用。如对中国而言,“阶级”的语言规定并不突显,它委身于主体行动中,而中国人的行动又集中在“家”“国”规定性当中了。于是更确切些说,中国人没有西方语义的阶级概念,但有“实践态的阶级”(即集体或集团行动)概念;换言之,中国行动即是对“阶级”的一个直接性的表达。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对“本质”规定的把握亦显得迂回些。如上所论,盖因中国是以主体批判为重的国度,充斥历史中的是人际意义的“关系象”,而无财产意义的“物象”。我们说了,如果硬要对接,应该是“道+德=本质”这个公式在起作用。反观近现代西方社会,客体批判的结果是“物象思维”的一统化,由此生出“本质-现象”的成对范畴;其淹埋主体的方式是把个体塑造为一个个孤立和独立的人,好似是作为整体社会物象关系的某个网眼这样的单纯存在。马克思《资本论》恢复“主体”的方式,即是对阶级概念加以创造性地运用。所谓资本的经济行动,从对破灭“物象”的角度看,那就是阶级与行动规定的统一,从而在这里,行动是直接隶属于“阶级”的范畴;或者说,在物象化的体系操作中,阶级概念毋宁说是对于“行动规定”的直接提升。一者以阶级统行动,一者以行动统阶级,说到底还是主客体发展关系上的分野。这样,当我们在《资本论》框架中充分重视和强调“行动的理论”时,也就容易使之和“中华事的科学”的规定予以结合,特别是从方法论的层面上。最终的结局依然是:唯物主义和行动主义[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行动主义在前进方向上,仍然可以合流为“历史唯物主义”,当然,内蕴劳者本位的主义与思想亦属应有之义。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仍旧重在建设,尤其是主体行动方面的建设。

  宏论之余,同样要额外说说“儒学”之困难。中国儒学是特定政治学术范畴,不能以“纯学术”语义裁定。仅就此点而论,如果不重视中华学术体系的自成性与开放性,那么,必遭致“荦荦大端非常过”之学术误会:其看西学琳琅满目,看中华则是“一叶衰秋,一叶遮目”,抑或“天马行空,了无一物”。不可否认,中国儒学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辉煌:如孔孟、程朱及“现代儒学”,以及当代日益潮起的“新儒学”流派(尤以海外汉学为甚)等等。相应的治国安民的儒学行动方略,亦流行有大同主义、皇权官僚主义、三民主义及当今之“儒学社会主义”(“儒学共产主义”是其流变)等世说。而毋庸置疑,上述“辉煌”也是其恰逢命运多舛之所,或遭遇文化劫难之际所发出的强音,所谓兴于斯、败于斯。要之,是看到此种学术思想、文化和家国制度的相濡以沫、相辅相成,一言以蔽之,其不独为学术事体,亦是中华政治经济之体身。[③]所以说,指责儒家“多偏狭弊端”(如儒士多为官僚阶层讲话直至儒学被官僚统治御用化、其意识形态常在刻意阻遏工商市民阶级之抬头等等),多是针对宋明以降的“集权官僚地主制”而言,——其间多藏有身份关系与财产关系的冲突性。盖因宋明以前的时代乃属中国家国社会之不断发起与建制的阶段,家兴、国兴、规则勃兴,其间固有挫折,乃“建构之挫折”,却难有制度失败之理;简单而言,这是“家”和“国”的一切规定在成长上升,终于臻于成熟的发展阶段。从内骨气质看,这种发展的向上性与成熟发展取向是和初级产品经济的形制相切合的,所以古代经济的质朴性,就在于以产品的“物的使用性”为唯一之生产发展目的规定。与之相反,宋明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初露端倪,商品经济的体系化的发展已经不可历史阻挡;中国官僚体制及其孕育的士农知识分子显然要普遍地面对这一变局(包括外族异域军事经济的入侵),思考应对良策,同时思谋自己的“产品经济”发展。所谓:“二千年无思想,非无思想也,以孔子的思想为思想;二千年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李贽语)盖因深信:儒家兴则华夏兴,儒家衰则华夏弱。如极富盛名的关学一元论、理学一元论及其衍生的心学一元论,其实都是指向大一统运行、维护及破败后重建之发展阶段,应对了家国体制的“屡遭攻击”。[④]其策略上的施救和体系思想的再延拓,又如鼓吹致良知意义的“知行合一”(所谓“为善去恶是格物”,即格心)和学以致用意义的“经世致用”(即化“格物致知”为“格物致识”)诸种思想,以及鼓吹“国故之说”等等。因此之故,中国儒学的发展仍然要从经济形态的若干大变局及大变革中寻找轨迹线索,不然的话,就不能明白为什么即便到了“打倒孔家店”一百年以后的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仍有复兴儒家,让其作为“中国文化名片”布道于世界各国文明的必要性。但无论如何,谁指望通过直接复兴儒家思想,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其可能性已微乎其微。[⑤]正确出路是寻找马克思主义与再造的中华儒学的内在契合性(这是目前的一个新困难)。所谓“再造”:其一是指士农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历史地让位于“工商知识分子”,使固本之余,有传承有发扬。其二,以创造性的新时代的“家”和“国”概念重建“主体行动”,使各类社会主义主体亲和兼爱;以此为宏基,打造基于身份的合作,塑造新行动规范,消灭个人本位之“闭突性自由”(盖言封闭而相互冲突)弊端。其三是探索“家国社会主义”的系统性成长路径。要之,是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向来就有,不过道路太曲折了而已。其四,需要知道儒家践行的是“具体的人性”,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在建构方面完全可以顺着人性向善这个方向加以因势利导,形成制度风尚。并通过帮助大部分人提升行动觉悟的示范效应,达到“人人争当圣人”的大治境界。最后是认识到,从家国社会到社会主义非无路径,盖中介手段缺失耳,既要借助外物手段实现主体发展,又要防止“物役”。概言之,此乃中华儒学主张之主体自由观(开放而有社会协调性)。

  此中诚可见到中国儒学之发展,其研究亦将不断遇到世纪性难题,其克难奋进的历程则足以让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仰止!故此从民族角度寻根,重新发掘出中华社会主义工作内涵和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不管怎样宣扬,都不为过,且意义重大!今日将此问题以突出方式再提出来,决非为“专制文化”鼓噪,实为强调中华学术思想中心线索之决不可断裂性。唯此能消除经济学理论思想之“民族虚无主义”,而对于“新困难”之强调,则将开显世界对话级别的国学研究之功,以及有助于华夏思想文化的再次集大成。所谓“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殊性,不过说的是“中学”的特殊之处,背后则是中华经济社会的特殊历史规定性;并且如此解读,释然了所谓现代“最后一大儒”之说法,中国需要创造性转化的“现代儒学”。因为唯其如此,中国能够整体接纳西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进一步而言,对黑格尔来讲,其为黑夜点亮了“灯火”,这就是作为批判的哲学!马克思是以“劳动二重性”讲述科学的,这是一盏明灯,彻照了资本主义。因此,对马克思来讲,其为历史点亮了“灯火”,这就是作为批判的科学!![⑥]但对中国而言,为黑夜和历史点亮“灯火”的则是总体学科建设的“行动”。尽管马克思有极其伟大的科学发现——劳动二重性,中国的历史则不惟如此,起领衔作用的是“身份二重性”,以此观察中国社会则灯火般通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立于上述两重历史规定的地基向前进发的,由此激发出“新实践”与“新理论”。面对此,不能有任何的退缩。总之,唯有正视历史以澄明现实认识,方可泰然面向未来。路既然有了,就当以百倍之信心与高度理论自觉性把它走好!

  呜呼!文章本天成,慨慷我未言!发微,所谓一字一语皆是颦;阐幽,所谓每行每句都著思;宏大,所谓文成而意犹未尽;多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既然全书不设定义,不拘一格,就唯有期待读者后续之严厉批评与专业性匡正!在此特别鸣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此次修订的鼎力支持!感谢陈凤铃、恽薇两位女士,她们为本书形式意义上的成熟做了见证,付出了工作努力,也得益于她们的支持,使得本书在初版以后,复又完成一次学术远航意义的研究活动,使之终于可能跻身“扛鼎之作”行列——作为“执大象”作品意义之中国经济学研究导论。

  许光伟

  二〇一七年元宵节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修订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P725-730

  附:本书封底创意文字

  创意之一:

  【致读者】本书把《资本论》视作“科学作品意义的史书”,同时,追求史书意义的科学作品表述,保卫的是“《资本论》”,并非“资本”;从工作立场看,所破除者,恰恰是“资本的以太”——作为“永恒之流”和“永恒的时间”的规定性。这样,“商品”不仅仅是范畴,同时是历史发展的过程;而作为“范畴”,它以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性”集中展示了人类社会总过程对于这个发展过程的整体制约性(如本书初版封底图所示意)。然则,“资本的以太”的认识功能就被创造性转化:事物的时间性与事物的社会发展被设定为本身是同一的东西(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亦即,在我们看来,立足“原创”的创新,正是社会主义运动涌泉之流……而当此时,历史又不能超出时间的界限。

  创意之二:

  本书历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重要条目,全面检阅这些条目的工作逻辑,以之为“史眼”,管窥诸种经济形态之“得失成败”。以马克思主义工作精神之布道看,此乃《资本论》之重写和续写,理论意义不足道也。以中华历史和世界史规定的贯通看,此则为中国工作用语之方法论著作。

  ——承接《资本论》学术传统,立足汉学、国学、马克思主义工作关系域,深掘以中国人为资格研究之特质逻辑与时代内涵,以世界学科对接中国学科,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对接中国方法,遂接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过程。在历史-思维-语言工作路线下,此学术实为“新汉学”(谓为“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践行,并实为一次深度性中西思想“学术对话”。学术保卫因而有了最为直接的意义:继承发展、引领未来。扼要而言:

  Ø  这是以“中国人的资格”之经济学人身份完成的一部作品;

  Ø  这是遵照中国人阅读和用语习惯写就的经济理论巨制;

  Ø  这是照顾国人书写历史的惯常做法且与中国人思维体式契合的方法论长卷。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远航之路:身份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规定性“携手并进”,产品和商品的经济形态“相互拱卫”!此为政治和经济的最为深远意义的“历史组装”。因此总括起来说,本书献给:中国经济学建构暨教科书体系建设!

  [①] 在此一并感谢他(她)们!所谓家人予我力、亲人予我情、同学予我便、友人予我行、学人予我智、热烈青年予我怀、志识之士予我心!!因为“吝啬”之故,没有专辟栏目一一致意、表达谢忱,没有提及她们或他们的姓名,——如我的家人、同事同行,如诤友良师及众多对我进行帮扶的有功青年。极其幸运,多年来身边总有芳菲绿,良师诤友、热烈青年的支持极大地快慰吾心!从文字指点到学术观点切磋,从“经济文学”论道到“方法论之争”,无不体现学术上的坦诚相待、刻骨钻研的治学精神以及相濡以沫和互补短长的团队建设精神。但愿此心永恒,但愿学术理想永相伴相随,但愿开拓激发良久永远!是为简记。

  [②] 此二者即对象之客体规定和主体规定。需要补充一点说明:本书依照术语习惯,依旧将对象之主体规定命名为“唯物主义主体”,予以条列陈述。理由有二:一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限制,马克思总体上是在唯物主义的工作范围内考察主体范畴的;二是在转义的意义上解决问题,即认定唯物主义主体的实质涵义是“唯物主义行动主体”(唯物主义行动即主体,所谓行动=主体,是说“阶级-行动-主体”的规定),盖因客体批判的内在要求即是如此。进一步,若以主体批判的要求来看,行动主体和实践主体规定的对接,亦就是行动模式和实践模式的相互照应,它们合成为总体意义的“行动图型”。况且,既然对象是“历史”,那么,“主体”(所谓主体即行动的规定)即是一部“自为的历史”,其自为性也一定和唯物主义规定内在连通。

  [③] 余者不展开说明。仅以熊十力先生为例,其堪称为“现代理学家”,盖因推崇“本体论科学”以图救亡图存之道(所谓“古之格物学,犹今云科学”)。此儒学精神实乃现代“自强”行动之极致发挥也。

  [④] 所谓“天人合一”(天人一气、天人一理),所谓“理一而分殊”,实指示“身份二重性”规定。与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哲学方面展示与“劳动二重性”有关的规定(唯物主义者把“财产”指认为“物”,黑格尔则以“精神”掌握此“物运动”)相类似,宋之理学可称作“身份二重性”的系统哲思与表达,这是中国哲学名副其实的体系建构时代;于此,欧洲哲学和中国哲学固然背道而驰(中国体系中,关于身份的本体是“天”还是“人”,无论张载以“气”论之、朱熹以“理”论之,还是陆王的以“心”论之,均和物的哲思决然而对),但它们距离很近,因为皆是“本体论解释”。往上追溯,中国身份二重性的理论构造的首个文本应该是《论语》(广义上是“四书”)。故而北宋张载以气为本、以礼为教,不过是寻求《论语》的理想形态与政治主张,即土地“均平”的“大同”世界之理想构建与巩固封建“大一统”宗法制度之实践主张,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道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⑤] 儒学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但是,这个术语指明所谓“共产主义”,乃是专从“财产的解放”考虑政治经济问题,对“身份治理”至少估计不足。共产主义需要从“物”的角度进行理解,亦需要从“人”的角度理解,——单纯客体向度的建设(究人物之理)以及单纯主体向度的建设(养浩然之气)都是一种革命浪漫主义。针对西学的舶来,我们尤其需要根据国情充分补足上述“人的理解”角度,挖掘儒学思想尤其“儒学社会主义”的合理价值,充实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内涵。如宋明理学家之所以把“天人合一”作为论证主题,非为纯哲学思辨或建设什么哲学本体论,委实为了“改造主体人”,就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诉求而论,对自我自由人格的真善美的统一的追求乃是其最高的行为宗旨。

  [⑥] 燕妮夫人为我们指认:马克思没有医治资产阶级社会的“脓血迸流的创伤”的任何现成的特效药,没有任何丸药、药膏或纱布;然而马克思从现代社会产生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得出了实际结果和运用这些结果的方法,直到做出最大胆的结论;这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历史对我们来说已经像太阳光那样明亮了。我们在书中指示马克思本人亦说:工人们甚至工厂主和商人,都懂得《资本论》,并且很清楚地了解,但所谓“博学家”却抱怨对其理解力要求过高!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修订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目  录〕

修订版序言《资本论》为什么需要保卫

 

写在前面:历史之经济学总说

勒石之功: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摩崖之恙:经济学书架尚有几本书刊可看

击剑之势:破除现代唯识论

花草虫鱼:研究内容·工作体例·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    总论:行动的语境

[批判和建构统一形态]

 

第一篇    总问题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一章    《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对《“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的批判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论,还是存在批判

货币和等价性:是社会存在论,还是社会存在批判

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是现实的社会存在论,还是历史的社会存在批判

“现实的历史”批判:《资本论》如何破解“认识的秘密”

 

第二章    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

过程分析之一:α→β→r

过程分析之二:sg→β

过程分析之三:r > g

简短的结语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楔子

政治经济学对象

行动主义逻辑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工作如何展开

 

第二部分    思想深处:社会主观批判

[方法论和逻辑统一形态]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四章    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楔子

价值(形式)

剩余价值(形式)

抽象劳动——存在规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概念

楔子

马克思主义的始源概念

唯物主义的全体概念

唯物主义的工作统一

 

第六章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楔子

重提二版跋

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尔——实现哲学

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图——实现科学

反思科学抽象法

 

第三篇    资产阶级工作地基: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七章    解释学的谬误

楔子

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释学

资产阶级解释结构

 

第八章    古典主义批判

楔子

所谓斯密问题

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

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第九章    新古典主义批判

楔子

研究对象的“改造”

理性主义的“狡计”

理论的“繁荣之路”

 

第十章    新制度主义批判

楔子

真实的科斯

虚假的科斯

废墟中的景观

 

第三部分    历史深处:社会客观批判

[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第四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导入

 

第十一章    存在的秘密

楔子

唯物主义客体

唯物主义主体

二者的自为结合——对象生成

 

第十二章    认识的秘密

楔子

唯物主义历史对象

唯物主义社会对象

二者的行动结合——研究对象生成

 

第五篇    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第十三章    历史发生学

楔子

转化史I

转化史II

资本生产史——生产和再生产行动

 

第十四章    系统发生学

楔子

运动史I

运动史II

资本流通史——流通行动

 

第十五章    现象发生学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资本积累史——交往行动

 

第十六章    认识发生学

楔子

范畴史I

范畴史II

资本认识史——批判行动

 

第四部分    前瞻与回响: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

[中国批判和中国运用统一形态]

 

第六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中国蕴涵:马克思革命及其工作超越

 

第十七章    机器到金融的发展

楔子

工厂的发展

金融工厂的发展

 

第十八章    历史到科学的发展

楔子

辩证法工作原像问题

抽象法工作原像问题

 

第十九章    生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楔子

商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产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尾论    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

 

 

 

主要参考文献

 

书评选粹

 

相关文章

  • 卫兴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写作《资本论》的四十年岁月
  • 《资本论》的艺术高度:社会客观批判
  • 许光伟:《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
  • 许光伟:以“中国人资格”读《资本论》
  • 余斌:论《资本论》的整体性
  • 《资本论》的真谛及对其曲解 ——兼论《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 许光伟:《资本论》在何种意蕴上是“史书”
  • 萨米尔·阿明:解读《资本论》,解读资本主义
  • 许光伟:我为什么以及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 《资本论》的逻辑、方法与意义——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例
  • 纪念《资本论》德文第一卷发表150周年:历史规定经济学总说
  • 许光伟:机器到金融的发展(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