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邪恶与正义的殊死较量

火烧 2011-04-0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药家鑫案展开,探讨邪恶与正义的较量,分析师妹辩护背后的道德沦陷与社会信任缺失,强调法律正义与教育体制的反思。

    

       邪恶与正义的殊死较量

            --师妹只为证明药家鑫该死

              原创作者:石述思

   

    药家鑫案将全国人民变成了法官。
   目前喊杀声阵阵,背后民意洪流汹涌澎湃。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退出江湖许久后再度强势归来,随之而来的是千刀万剐等满清十大酷刑被热烈召唤。
还有人拼了命将药家鑫的家人等同李刚。
    背后只是公众对当前社会不公无比焦虑的又一次彩排。
    其结果是:在一个强调依法治国的国度,看多了不平现象(有权的犯法了,就得分析人性;有权的被欺负了,跨着省也得运用法律)、压抑许久的民众,再一次杜鹃啼血般地呐喊正义:药家鑫必须死!

    按照公开披露的信息,整个案情一目了然。
   一个钢琴十级的大三学生出了车祸后,证明了自己的手不仅能够熟练地弹琴竟也能熟练地杀人。杀人动机骇人听闻——本来准备驾车逃逸,后发现受害人疑似来自农村,甚至要记车牌,处于自保,动了杀机。
    能够让其逃脱极刑的理由是自首——但已被公诉方否定,后有幼稚的公安专家李某不知出于神马动机,搞出个匪夷所思的激情杀人,搞得阴间被激情杀死的潘金莲、镇关西等同志很是不服。请注意:即使在封建王法统治的时代,武松和鲁智深免死的理由都是由于某种程度匡扶了当时的正义,而药家鑫的激情却纯属自私、残忍和冷漠。
   于是,留下药家鑫的唯一理由类似很多贪官免死——警示后人。尽管这样做往往助纣为虐。
   遗憾的是,药家鑫同门师妹李颖的出现,将药的最后一线生机彻底抹去。
   媒体披露,这个发展下去极可能成长为灭绝师太的女孩,用来自地狱的声音为师兄辩护:“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当时不要脸来着,敢记车牌?”分析李颖的话,无非透露出邪恶“报复”的玄外之音:“1、杀了人还不解气,还怪死者记车牌号。2、敢记车牌号,我出大事之前,也让你活不成。既有我们师妹等人为师兄求情,而且有专家学者替师兄讲话,让你们悬而为决,知道厉害了吧3、车祸撞人已近发生多起,不是很正常吗?”。
    尽管她事后作出了道歉,但疑似迫于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俺更相信她最初的陈述发自内心。
   或许她真的是想帮处在阴阳边界的药家鑫挽回性命,但遗憾的是:她只是证明了处决药家鑫的必要性——道德、良知彻底沦陷的时候,似乎只有严峻的刑罚能守住社会正义最后的底线,进而唤醒人性。
   用敬畏维持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是不美好的。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很多人将杯具的成因归咎于教育。在畸形教育体制主导下,祖国有着全世界数量增长最快的大学生,由于教育体制、理念、方式的严重缺陷,重文凭、轻能力,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化、轻人格塑造了太多扭曲的精英后备军,他们聪明、勤勉又功利、狭隘,健全的体魄下隐藏着一颗冷酷的心。虽说药家鑫只是其中一个极端的个案,但足以让我们认真审视背后的这个整体,并需要有人出来担责。
    不过,仅仅痛斥教育是有失公允的。药家鑫同门师妹的语境显然不可能来自她的老师和同学,而是当前整个社会信任缺失、价值混乱、道德沦丧的集中折射。在谩骂指责李颖之余,似乎有更多的人需要自觉的反省和担当。而商业文化精英的整体堕落又使这样的自省缺乏现实的信仰基石。
    请正视这样追问:在当代中国,当雷锋和当药家鑫师妹的成本哪个更高?
    现在还有精英在不断鼓吹在当代中国废除死刑。但一定要正视当前社会正在经历的道德灭绝运动,以及此起彼伏的贪腐事件、司法难以公正独立审判的现状,加上国家价值重建的重重关山,俺希望你们尽快从美国梦里醒来。更是美国邪恶民主与中国法律正义的殊死较量。
    别忘了,俺们民族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是“不自由,毋宁死。”
    通向地狱的阶梯最初往往是由善良砌成的。
    药家鑫师妹比师兄还令人绝望,因为她那样表白无罪,也无人性。
    清明时节,民众祭奠的是逝去的张妙,不希望祭奠的是“法律”。

相关文章

  • 从马聪肇事逃逸再论药家鑫案
  • 《南风窗》荒诞不经的李昌奎死刑命题
  • 药家鑫杀人动机初探
  • 陈柏峰:法治热点案件讨论中的传媒角色——以药家鑫案为例
  • 李昌奎案: 法官缘何称再审是最大的伤害?
  • 评李昌奎案法官的新表态:再审是对法治社会最大的伤害?
  • 黎阳:从药家鑫到李昌奎案件,看普世政变的一个突破口
  • 犯罪分子在云南高院“少杀、慎杀”的保护伞下继续着杀人的罪恶?
  • 伪善与傲慢:驳《南方XX》记者“反对云南省高院再审李昌奎案”
  • 法盲执法国之不幸民之悲哀
  • 宪之:云南高院意欲何为?————评赵、田两位副院长对大众质疑的回应
  • 杀与不杀的唯一检验标准是量刑准确——谁将国法用私话解释成了私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