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李鸿章怎样处理举报信

火烧 2012-02-10 00:00:00 历史视野 1026
文章揭示李鸿章处理举报信的真实态度,反映其对腐败的纵容与对举报者的打压,展现清末官场腐败现状及李鸿章的复杂立场。

  满清末年的争议人物李鸿章,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对于空前腐朽和风雨飘摇的满清江山,曾自认是个“修补匠”。但他对于要了满清王朝“天命”的官场腐败,却不愿去深层次触及,最终在腐败大潮中眼看满清王朝走向覆灭。他对腐败官场的老好人思维,就具体体现在他对举报信的处理上。

  在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的时候,有一位叫方俊才的秀才向他写报告(牒)举报官员们的腐败问题,他在这封举报信上作了如下批示:

  此案经本部院派员审讯,查得所控贴役等种种名目

  ——或因并无官给工食,而民间私派完公;

  ——或因官给工食不敷,而民间私贴以足之。

  是可目为陋规,而不当谓为脏据。又非县官存心科敛,更非吏役借此侵渔。事本属于从权,罪难绳之以法。

  方俊才平日借青衿之名,惯施诈取。此时怀嫌隙之私,复淆视听,举动悖谬,一至于此。应发学戒饬。

  此批

  官吏们巧立名目加重老百姓负担,在李大人的眼里居然成了官吏们情有可原和老百姓慷慨犯贱。公家没有安排预算资金,老百姓自己主动来负担了;公家给安排的资金不够,又是老百姓主动来补贴。所以李大人认为这最多是不好的做法或者至多是违反财经纪律,但完全说不上是官府有意盘剥和吏役以权谋私,属于不得已的变通或者探索,是够不上法律制裁的程度的。

  李大人对于腐败者和反腐者的态度,堪称爱憎分明。他不但不反腐败相反还纵容所达到的境界,让我们今天也为之惊叹。方俊才的举报行为在他看来是一贯的敲诈和专门的私愤,还混淆了视听,让他代表的官场感到“举动悖谬,一至于此”,最终落实到原单位去接受批评教育和严重警告。

  从李大人处理举报信的态度看,我们可以判定他深知那官场腐败是反不得也反不了的,所以才会这样爱护下属和打击举报人。这样做的结果,他当然是青云直上并且在国内国际呼风唤雨,但就在他死后不久,腐朽的清王朝在改良与革命的赛跑中输了个干干净净,连反腐败以自救的机会也彻底丧失了。

  (史料出处:海峡文艺出版社《断案精华》) 

相关文章

  • 索飒:歌星陨落,歌手不绝
  • 从上海十三层高楼倒塌说起
  • “三权分立”是不是个解决贪污腐败的问题?
  • “改革先锋”还是腐败精英
  • 许宗衡案:想起“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
  • 寄语深圳新市长:甘当勤务员 莫当“好演员”
  • 许宗衡们最怕毛泽东思想化!
  • 特区“特”在哪里?
  • 反贪指南:有选择地反
  • 反腐观感:党为许宗衡付出了沉重代价
  • 许宗衡动摇了“改革开放”
  • 官场中的“许宗衡”和红楼梦里的“秦可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