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通胀发生机制 (三)

火烧 2010-08-10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深入探讨通胀发生机制,指出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分析货币数量论的错误,强调时代变化与国别差异对通胀的影响,提出输入通胀与货币调控政策的重要性。

通胀发生机制 (三)

 

 

  通货膨胀通常定义为,因货币供给大于对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现在人们将凡物价上涨就看成是通货膨胀,实际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应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严格区别开来,才能正确进行理性的思辨。

  虽然不能绝对地否认“通胀”与货币数量的关系,但当代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很多情况下物价上涨与货币数量根本没关系,而且,上一篇文章已经例证,在有些情况下是因为物价上涨引起货币(需求)数量增加,物价上涨是原因,货币数量增加是结果。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在这里是将因果倒置了。

  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已证明货币数量论是绝对错误的。不要说已经错了,既使是过去在美国正确的理论,如果照搬于现实的中国,也是错误的。归纳一下照搬货币主义理论于中国实践的错误,还有如下四点错误:

  1、金本位货币与当代信用货币在本质上的不同,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货币已经不守原来金本位制自有价值而派生的“中性”的属性,货币已经不具有保值的功能、原有的货币价值保值功能已经演变成价值保持功能,而且是各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货币的这些功能变化,是不以个人、个别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任一个别国家想“不”都不行的。

  2、时代的变化,历史时期的变化。垄断金融资本主义时代有着大量的过剩资本,这些都是由过剩的而且能实现快速流动(包括跨国)的货币构成的。从数量上来说,货币早已很多很多,“通胀”在你出生之前已经发生过N多次了,已经“通胀”到有些麻木了。再增加一些也不一定就能形成“剌激”,不增加“通胀”也不能说就不发生。所以说,时代的变化使货币数量论早已过时。

  3、国别的不同,美国货币是世界储备货币,在美元眼中,全世界都是一个大家庭(或一个国家),每年都要用赤字财政来增加美元世界货币的流动性和控制美元币值,“通胀”指标就是美元币值的指标。以控“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国经济是封闭的,不与外国发生贸易与货币流动,这种情况与美元也是一样的,“通胀”指标就是货币币值指标。但当一国与他国发生商品流与货币流时,则可以通过流入商品的涨价和外汇的贬值而使本国内物价上涨,也就是“输入通胀”。这时本国的“通胀“指标就不再是本国货币币值指标,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世界储备货币的币值指标。此时,如果意图通过紧缩本国货币来治理这种“通胀”,就如同别人得病,自已吃药一样荒谬;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增加因紧缩货币所造成的币值损失(因货币紧缩而可能造成币值上升,从而拉大与贬值外货币的差距),和紧缩货币给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4、土地、劳动力二大资源的价格上升,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已成为刚性的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欧美国在发展的过程,这二大资源价格的上涨,虽然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但这些国家还有着向第三世界、或不发达国家转移成本的机会,而我国为出口导向获得价格优势,一开始就将土地和劳动力价格降到了不能再降的底线,今后的任何提高国民福利的措施都会引起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的任何上涨,都会成为产成本(物价)推高的因素。由此所引起的价格上涨除部份可由人民币升值替代外(见蔡定创《人民币升值的替代途征》),没有任何向国外转移的可能。由此所引起的价格上涨也是货币政策所不能调控的。

 

 

 

相关文章

  • 成都学者:银根会放松吗?
  • 王小刚:中国经济已面临“滞胀"风险的理性分析及对策思考
  • 混乱的经济学名词之通货膨胀
  • 中国的通货膨胀已攀升至高位,应该采取渐进式举措加以调控
  • 梅新育:中国物价上涨罪不在"猪" 美联储才是祸首
  • 吕永岩:对美巨额利益输送必须严查、追究!
  • 通胀“魅影”下的规避与应对 ——“通胀治策”论坛精要
  • 从猪价轮回看生猪产业的沦陷
  • 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
  • 梅新育:境外上市受阻有利于削弱输入型通胀
  • 通货膨胀的真相:美联储放水与大象挤入澡盆
  • 竖琴螺对通货膨胀的独特看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