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难忘《红灯记》

火烧 2010-08-0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回顾《红灯记》艺术魅力,探讨其经典地位与现代创新,强调其对观众的深远影响和文化传承价值,体现艺术经典不朽的特性。
        昨天下午,在央视11套《空中影院》栏目里再一次观看了京剧《红灯记》,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看这部戏了,但仍然被深深震撼。小时候一定看过不止一次,尽管那时候小,并不能真正欣赏这种京剧艺术,但居然也能哼上几段,并且至今不曾完全忘记,可见《红灯记》对我的影响之深。后来,包括《红灯记》在内的那个时期的许许多多的红色艺术作品都遭到了否定、封杀,极左啦、高大全啦、宣扬个人崇拜啦……一个个大帽子扣在了《红灯记》等作品上,原以为像这样的作品永无翻身之日了。曾几何时,《红灯记》这样的“糟粕”居然又成了艺术经典,“样板戏”竟然风靡各大京剧舞台,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的演出,均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几乎场场掌声不息。看来,淤泥是遮挡不了珍珠耀眼的光泽的,经典就是经典,决不会因为几个丑类的狂吠就真正变成了糟粕。几年前,就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我写了一篇与《红灯记》有关的文字,贴在下面,请朋友们批评吧。

 

 

现代京剧《红灯记》与新课程改革

 

 

    昨晚,闲来无事,拿电视遥控器一通乱按,到央视11频道,发现在直播《红灯记》,现场在海口人民大会堂,于是,我就停留在了央视11频道。我相信,比我年龄大的人只要看到《红灯记》,或多或少都会勾起一些回忆,不管是哪方面的。我想到的是一个火红的人人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单纯的没有(准确的说是少有)尔虞我诈的年代,一个物质贫乏但精神充实的年代……而像《红灯记》这样的艺术作品(当然也包括当时的其它诸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则是塑造我心中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因素。我注意到,剧中人物(尤其是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每每唱到激昂慷慨处,都会引起现场观众(满座)的热烈掌声,大概,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华夏儿女,不管是在塞北江南还是在天涯海角,都会对真正美好的东西产生相似的共鸣。

    不过我今天不想回忆,而只想就《红灯记》这种艺术形式说点拙见。我在想,现在60岁以上的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迷们离开这个世界后,我们的这些个国粹还能否再有观众(实际上有有些地方戏曲已经成了濒危戏种)?我们怎样使这些曾经辉煌过的艺术再焕发青春至少不至那么快就灭绝?恐龙是多么庞大的动物呀,曾经统治这个地球长达数亿年,可这种动物终究还是从地球上消失了,不管什么原因,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观点,恐龙总归是没能与时俱进走向灭亡的。从哲学角度讲,盛极而衰,有生就有死,有兴起必有消亡,这应该是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尽管如此,我们都渴望能延年益寿,渴望生命一路绚烂,哪怕是生命即将终结,我们都期盼着“满目青山夕照明”。京剧等戏曲如何不至于那么快就消亡呢?我以为唯一出路就是创新,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现代京剧《红灯记》就是对京剧艺术的大胆而成功的创新。用传统形式来演绎现代故事,相对于传统京剧,《红灯记》(其实也包括当时的其他现代京剧及其他各种现代地方戏曲)在舞台语言、音乐、动作、服装及其它道具上都进行了很成功的改造;在人物塑造上,由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而变为广大老百姓更愿意亲近的普通人(工人、农民、士兵等);在内容上,波澜壮阔的现代生活取代了远离大众的宫闱秘事(当然还有其他如战争、爱情等故事)。总之,这些创新带来的结果就是,只有少数人能欣赏的艺术让几亿中国人都能欣赏了(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没几个不可以哼几句现代京剧的),阳春白雪摇身一变而成了下里巴人,这是事实。

    可是,因为现代京剧这种艺术与一个很特殊的人的名字密切相关,而她因为政治上的失败受到审判(将来的历史会按照当初的胜利者的意愿书写吗?),所以一时间“现代京剧”就成了人人讨伐的对象,于是这种艺术形式就此被封杀了几十年。中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因人成事,也会因人废事,我们常常会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中国人也最富于破坏精神,我们动不动就是推倒重来,一如我们今天教育界的新课程改革。我不知道,我们要进化到什么时候才能变得理性些,但愿不会是猴年马月。不过,现代京剧(如《红灯记》等)又开始受到人们关注了,并且在一个省会城市的人民大会堂上演,是不是预示了那些曾经被我们彻底否定的东西并不是我们当初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甚至相反?

    我觉得,现代京剧的成功革新(在一些思想僵化者那里,这种观点肯定是不能被接受的),应该可以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一些有益的借鉴,那就是让新课程改革像现代京剧一样,找到传统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而不是对传统进行全盘否定(实际上不可能),以为造一些让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新词语就是改革了。传统教育里有很多东西已经落伍于这个时代,已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里的那些糟粕是应该毫不犹豫的予以舍弃的。但是,传统教育(既包括今天以前的几十年的传统,也应该包括有教育史以来的几千年的传统)也有很多精华是我们应该继承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的,比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比如道德教育,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因此,我觉得新课改就应该是扬传统教育之长避传统教育之短,并且不断的扬长避短下去,这样的改革才是符合实际也符合辩证法的。  

    不知道我们的课改专家、课改领导有否兴趣看看《红灯记》,并且产生些许思考?不知道我们所有从事课改事业的校长、教师们是否愿意从现代京剧《红灯记》那里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2006.11.26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