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草根"之花抚慰"道德焦虑" 坚守底线从你我做起 |
新华网 2011年12月29日 08:54:13 |
来源: 新华时政 | |
|
![]()
中央党校教授周熙明认为: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是一个时代道德失范最严重的现象。如果作为现代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结构被破坏,则必然会造成公民信心的丧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有时道德的公理显的苍白无力。当一个年幼的生命遭受摧残、当一个人的良知遭受践踏、当一个人的公平正义遭受剥夺等等这些,谁会为人性的缺失感到悲哀?谁又该为道德的放逐而买单?因此,如何恪守道德,就是千百年来大家一直在寻找着答案的一个问题,每个人的道德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强求,但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恪守这个社会所公认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2011道德之问: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
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
学者谈“道德滑坡”:大多数人都明白是非但守不住
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直线的,特别是在每次社会转型之时,往往都要经历一番“道德的阵痛”。从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曾经发生过的“从纯朴的道德高峰上跌落下来”;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又一次的道德滑落,都使人体会到了这一点。处于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感慨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当前我国各界人士对于各种非道德现象的高度义愤,表现出的这种对于非道德现象的“零容忍”,正是出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也正是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采取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步骤。
夺命大桥的道德空心
地下代孕畸形产业触及道德底线
学生砍杀父母血案频发呼吁社会道德回归
江苏南通禁公务员看黄片:道德底线应高于百姓
中国网事:网民围观“失控姐”包装者的道德底线
深圳市委书记谈公务员打父母:是社会道德问题缩影
李启红自称“好品质多” 专家:知廉明耻是道德底线
坚守"道德底线"从身边事做起:中国人为何不敢扶老人
沉思中国社会道德现状:是“滑坡”还是“爬坡”?
近段时间来,人们对当下中国的“道德滑坡”现象颇多忧虑。从举国关注的“小悦悦事件”,到医院误把活人当死婴的新闻,再到不断发生的路人扶老被讹事件,无不提醒人们,国人的道德水准似乎江河日下。尽管笼统地说国人道德堕落了恐怕有失公允,但无论如何,人们的焦虑和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当今社会无论是公德、私德、官德、职业道德,出现了普遍性的滑坡。中国人的道德人心出现了什么问题?中国社会如何重建道德?
今天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明白基本的是非,但他守不住,因此很不安,在这种时候,一旦参加某个公共问题或媒体热点现象的讨论,就本能地偏向那些能减轻自己这不安的歪理。药家鑫案中他的一些同学的言论,就是例子。药家鑫案中有一种声音“假如是我,我也会这样干”,这种声音现在似乎比较流行。比如说,“我要是女人,也会当小三”。它背后有这样的逻辑:这是社会逼的,所以,不要问我有什么责任。但这样说话和行动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也会作为“社会”影响别人。
2011,“道德风暴”席卷中国
三堂会诊开出道德问题“处方”
道德无关财富救人无关保时捷
真情正义仍是当今社会道德的真谛
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反思学者称不宜夸大道德失范
炽爱善行坚守——点击2011社会道德事件关键词 |
谢亮:十年指路不后悔 期待更多接班人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重建道德,我们每个人应当做些什么?
“最美婆婆”:拾荒老太扶起“摔倒”的道德
“小悦悦事件”激起全国范围内的道德再思考,同时也把这个朴素的草根人物推向了前台,这个面对小悦悦不幸被碾压而伸手救助之手的第19位“路人”。也正因为前面18个路人的冷视,大字不识的陈贤妹身上所透射出的“陈贤妹现象”也就更为耐人寻味,催人反省。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贤妹现象”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道德自觉”,“总要有人去帮助”,这是平民群体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最相互的诠释,也正是基于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德文化判断,陈贤妹没有因为前面多个路人的无动于衷也袖手旁观,而是义无反顾地出手相助。
你也一定还记得:“最美妈妈”挺身接住坠楼女童,“最美女孩”风雨中为乞丐撑起雨伞……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忘记了微笑,斤斤计较的算计中我们遗失了感恩,“最美中国人”却给出了时代难题的答案。这个命运共同体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感谢普通工人郭明义点亮的灯光,它将指引整个社会未来的方向。
“最美女孩”为“道德寒冬”涂上最温暖色调
七旬老太“无人售馍” 顾客自觉“天下无贼”
救出项炜伊的救援队员们:搜救,我们从未放弃
重庆最美女教师身患骨科绝症仍拄双拐上课
彭斯讲述“割肝救母”全过程:想都没想就说我愿意
新华调查:2011"最美"小人物抚慰社会"道德焦虑"
道德没有敌人,它的敌人只是我们自己,是每个人内心“皮袍下面藏着的小”。就是这个“小”,让一些人变得自私、胆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无比重要,把极端事件无限放大、延伸,以至于在面对别人的苦难时变得薄情寡义,总是为自己找各种推托的理由,总是期待有别人替遭难者解决问题,也“顺便”替自己化解内心的道德愧疚。
因此,在这个道德观念遭遇冲击和洗礼的时代,人们愈发渴望“善”的能量。2011年,每一位平凡小人物因善举而被推上舆论前台时,公众常报以“最美”的赞誉。有人说,这些让我们感动和温暖的“小人物”,抚慰了一个社会的集体道德焦虑。
65岁老人为救落水者献出生命被誉“最美爷爷”
“虎妞”杨艳艳:最怕别人说“80后”冷漠
“诚信驿站”也是道德的“加油站”
人人长存怜悯仁爱之心社会才能共享道德天空
重建道德,我们每个人应当做些什么?
“小悦悦事件”激起全国范围内的道德再思考,同时也把这个朴素的草根人物推向了前台,这个面对小悦悦不幸被碾压而伸手救助之手的第19位“路人”。也正因为前面18个路人的冷视,大字不识的陈贤妹身上所透射出的“陈贤妹现象”也就更为耐人寻味,催人反省。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贤妹现象”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道德自觉”,“总要有人去帮助”,这是平民群体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最相互的诠释,也正是基于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德文化判断,陈贤妹没有因为前面多个路人的无动于衷也袖手旁观,而是义无反顾地出手相助。
你也一定还记得:“最美妈妈”挺身接住坠楼女童,“最美女孩”风雨中为乞丐撑起雨伞……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忘记了微笑,斤斤计较的算计中我们遗失了感恩,“最美中国人”却给出了时代难题的答案。这个命运共同体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感谢普通工人郭明义点亮的灯光,它将指引整个社会未来的方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e0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