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关于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改革的思考

火烧 2011-11-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探讨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改革的异同,分析文化本质概念,结合历史背景与现实政策,引发对文化改革动因与目标的深入思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神州大地领导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曾经震憾全国,甚至震憾全球。但在毛泽东1976年去世以后,同样是这个中国共产党,在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一个“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却把这个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了,说它是完全错误的,造成了十年内乱。随后对文化大革命开展了也可谓“轰轰烈烈”的大批判,文化大革命被进一步升级为“十年浩劫”“把中国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缘”….。很有意思,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又通过了一个“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以后,各主流媒体、各级领导讲话、各种宣讲团也进一步大力宣传会议精神,也颇有要轰轰烈烈开展一场文化大改革群众运动之势。人们不禁感到疑惑,这个似乎是突如其来的文化大改革运动究竟有什么起因,要达到什么目的?它与40年前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什么根本区别?或有什么内在联系?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思和探讨。  

   

文化本质概念探讨  

   

既然是讨论文化大革命或文化大改革,似就不能不对“文化是什么”问题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各有各的理解,各唱各的调,很难讨论到一块去!  

<文化>  确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点像我们正在讨论的”信息是什么?”一样,至今没有得到很统一的、准确的认识,据统计,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也有一、二百种之多,我们试举几个己有的重要定义,再从中探讨其更本质的内涵:  

*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根据以上比较被广泛接受的文化概念,我试从信息观点对文化本质概念作如下定义:  

“文化是反映人类社会属性的信息”或  

“文化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反映”或  

“文化是被反映的人类社会属性”  

几点说明:  

(1)人类社会属性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艺、思维方式、道德风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都是人类社会某种属性的反映;  

       (2)把文化归属于信息的概念,强调文化是社会属性的反映,是被反映的社会属性,而并不是社会属性本身,它既可以反映当前社会的属性,也可以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既可以在物质层面的属性中被反映(如建筑、服饰、文物),也可在精神层面的属性中被反映(如书报、思想、宗教、主义);  

       (3)人类社会属性也就限定了文化概念是与人类社会有关的,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不包括自然界属性,因此文化概念应窄于信息概念,信息是与物同在的。  

       以上对文化本质概念的个人认识,欢迎讨论。  

   

广义与狭义的文化概念  

   

       根据以上对文化本质概念的理解以及社会上实际对文化概念的使用情况,是否可以把文化概念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最广义的文化概念。即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艺、思维方式、道德风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一切社会属性的反映。既包括社会经济基础属性的反映,也包括社会上层建筑属性的反映,这应该是文化比较本质的概念;  

(2)次广义的文化概念。特指社会属性中上层建筑和精神层面的社会属性反映,包括政治、教育、文艺、思维方式、道德风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但包括经济体制、生产关系。这应该是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改革中文化的基本概念;  

(3)狭义的文化概念。特指文化部管的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出版等内涵,基本上与文艺(文学艺术)同义,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广泛和习惯使用的文化概念。还有一种常用的文化水平中的文化,则又与知识差不多同义,也是很狭义的。  

现在许多媒体宣传上包括一些领导人讲话和六中全会公报中,常把政治、经济、文化并提,文化与教育并提(文教),文化与艺术并提,可见文化概念上还是相当混乱的,值得进一步梳理。  

   

文化有没有阶级性  

   

       阶级、阶级性、阶级斗争…,似乎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很避讳的词汇和事情,但如果我们认同文化是社会属性反映的概念,那么由于实际阶级社会的阶级性,反映社会属性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例如:  

       我国沿续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王朝对广大农民进行专制统治和残酷压迫的阶级社会,反映封建社会基本属性的封建主义文化,包括封建王朝极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奢侈腐败皇宫生活与豪华皇宫建筑、墓葬习俗;封建地主占用土地残酷剥削无地农民的生产关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忠君等封建儒家思想以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一夫多妻制,女人三从四德、缠小脚恶俗、合法妓院春楼等歧视压迫妇女的封建思想与习俗等等都是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服务的,都有明显的阶级性。  

       在世界范围已经沿续数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个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反映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社会属性的资本主义文化,包括以资本占有、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私有制经济体制;以无序自由竟争盲目追求最高利润的市场经济体制、貌似民主自由实质上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议会制政体;在私有制、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损人利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赌博、卖淫、吸毒贩毒、投机、抢劫等资本主义社会状况等等也都有明显的阶级性。当资本主义进一步向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发展时,垄断资产阶级更是抛开虚伪的民主、自由面纱,赤裸裸地对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进行掠夺和压迫。  

       十月革命苏联共产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数十年的艰苦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也建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的社会,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属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以劳动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公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指导思想;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集中制政治体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政府清廉、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以及黄、赌、毒等社会醜恶现象基本绝迹的良好社会风尚,也都有明显的阶级性。  

可见,只要人类社会中还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反映阶级社会属性的文化就不可能不带有阶级烙印,过去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当然也是相对资产阶级文化而言,现在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应该是相对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而言,何必避讳谈阶级和阶级性呢?  

   

社会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仍将长期存在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农业合作化与对民族资产阶级赎买政策在不长的时间基本建起了以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毛泽东以他彻底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清醒地看到: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基本完成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并不能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仍将长期存在,如果不抓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体制仍可能丧失或资本主义复辟!  

       事实上,由于新中国脱胎于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近代官僚资本主义社会,加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侵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不仅在人民群众、一般党员干部中,而且在许多高层领导干部中都有很深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清除的。许多曾经在革命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党员干部进城当官以后,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逐渐滋长了官僚、特权、谋私、腐败之风;长期接受封建和资本主义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要成为具有为人民服务世界观和与劳动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也确实需要经历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即使长期以小生产个体劳动方式的底层亿万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耍把他们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要进行艰苦的思想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镇反、三反、五反运动,抗美援朝斗争,反右、反右倾斗争,都体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激烈斗争。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每一步发展与成就都是在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取得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建设,一直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建设进行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上世纪60年代,一方面国际环境中,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变修,在国际上搞三和一少,在国内搞全民党理论、搞私有化改革、苏共党内特权、腐败之风日盛;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以后,党内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坚持、肯定还是怀疑、否定的斗争仍很激烈,在农村,是坚持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道路还是包产到户回头走个体所有制道路的争论也日显突出,加上在在党员干部中官僚、特权、谋私、腐败之风也有增长之势,因此,毛泽东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最大气魄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说实在的,虽然我们亲历了这场文化大革命,当时对文化大革命的意义和为什么称为“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还是很局限的。在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社会大变革,在今天重新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改革和重新思考文化本质内涵时候,似乎对于毛泽东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也即这个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概念是广义的、本质的文化概念,是包括反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属性的文化概念,因此文化大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方向,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而在无产阶级已经夺取政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的情况下,这种斗争主要体现在党内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与走资派的斗争。当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巩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需开展上层建筑领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我们看到,在文化大革命中,包括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对政府官员最广泛的群众性民主监督;三结合革命委员会政体体制改革,工宣队、军宣队,很多真正的工人、农民代表进入领导高层;干部下放劳动、将军下连当兵;群众性斗私批修自我教育运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改革;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上山下乡运动;除四旧、树新风的群众运动以及以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文艺革命……,都是为巩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文化革命内涵。文艺虽然不是文化的全部内涵,但也是文化的重要方面,文化革命也必然涉及文艺革命。  

       在文化大革命的群众运动中,确实出现过一些如扩大打击面、派性武斗、扫四旧过头等偏差,但都在不长时间内得到及时纠正,决不应夸大这些问题来否定文革的大方向。事实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精神鼓舞下,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无论经济战线、科技战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民主的群众运动根本上改变了领导与群众、官与民的关系,传统的官管民、民怕官转换为民管官、官怕民,一切官僚、腐败之风都成为众矢之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关系得到空前改善,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许多地方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国际上,文革期间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也空前提高,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是在此期间承认我国和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这一切都说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真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改革的期望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无论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广大农村,几乎是一夜之间解散了几乎全国所有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退回到包产到户的个体经营体制,以后又通过土地流转把大片土地集中到少数“大户”经营,形成新的大地主、农莊主和农业资本家,农民基本上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或成为“大户”地主的雇农,或流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在许多原为国营公有制的工矿企业,通过改制、承包、般份、出卖,大批转换为私有制的私营企业(美其名为民营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大批私营企业迅速从服务性行业、商业、房地产业向轻工业、重工业以致交通、能原、矿山、银行等要害部门渗透发展,加上像潮水一般涌入的国外资本、企业,形成一股实实在在的私有化浪潮,虽然我们不少领导仍然在讲;“我们决不搞私有化”,我们仍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但许多了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产值、税收和就业人数,我国私营企业的比重己经超过或正在超过公有制企业。私有化的直接结果是在本已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的新中国重新出现了阶级分化:广大工人、农民从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重新沦落为被新资本家(包括外国和台湾资本家)、新地主剥削的廉价劳动力;而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向与共产党内高干或其亲属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权贵资产阶级发展。阶级分化自然导致国内贫富差距的急剧加大(有关指标已在世界排名前列),社会矛盾激增!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私有化变革,必然会反映到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甚至封建思想文化的复辟。例如:政府官员大范围、长时期、屡治无效甚至越演越烈的贪腐之风;社会上黄、赌、毒、造假、欺诈、投机之风重新贬起, 甚至出现贩卖妇女、儿童、器官及包二奶等极端丑恶现象;信仰缺失,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又被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所取代,封健迷信再兴;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盲目追求出国留学、移民,贪官污吏大量向国外转移财产、安排子女成风;如此等等,难怪有人倜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东西都可以朝里装!”有人惊呼:“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在此“最危险”时刻,中央召开六中全会大张旗鼓地做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大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议,着实给人一些震惊与期待,是否中央确实看到了当前问题的严重性、危险性,也能像45年前毛泽东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那样搞一个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制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呢?在初读全会决议时,似乎还看出一点积极的意思,如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时,提到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并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但在经过近半个月时间,看到各主流媒体、领导讲话、宣讲团对全会决议精神的宣传、解读,却令人失望,感觉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只是一个虚的装饰(会议后的宣传中几乎不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也是一句空话、套话,没有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原以为文化改革是对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基础和上层建筑广义文化概念的改革,但实际上似乎只落实到很狭义的文艺范围的文化改革,即使是狭义的文化改革也没有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批判资本主义、封建主义道德风尚的文艺创作内容和方向上改革,而更多地落实到如何改革文化产业体制的市场化、私有化…。这样的文化大改革,如何能解决当前社会危险的资本主义文化复辟问题?如何能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  

         

       看来,根本问题还是能否真正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而能否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重新正确评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可能又是关键。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与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又是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思想  

   

相关链接  

   

* 关注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指导思想的提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498454  

   

* 我们的指导思想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495564  

   

* 关于如何评价文革的思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386308  

   

* 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不能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5276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