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在山东和东北
毛主席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有抒发革命豪情的,有表达革命志向的,有抒发读书感悟的,有描写战斗生活的,有描写新中国建设的,还有写给同志们的。要说在毛主席诗词里对哪个战友的评价最高,恐怕没有人比得过罗荣桓元帅。为什么这么说呢?
毛主席一生就给罗荣桓同志写过一首诗,还是在他因病逝世几天以后。但是就是这首诗不仅表现了罗荣桓同志的伟大革命功绩,高度赞扬了罗荣桓同志崇高的精神品格,也体现了他在毛主席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胜过千言万语,胜过无数表扬和勋章。
罗荣桓元帅一直为人诚实低调,不喜欢张扬,更不喜欢拉帮结帮,再加上过早的离开人世,使得他这个文武双全军政双能的优秀干部被严重的低估和忽视。
1902年11月26日罗荣桓出生于湖南衡东县荣桓镇北冲村新大屋(又叫旗杆屋场),并在这生活了13年。新大屋始建于清乾隆壬申、癸酉年间(1752—1753),由黑田罗氏第十二代祖先罗异三筹建。房屋是砖木结构,共分为三进四厢,建筑面积3200平方。
在这里罗荣桓度过了他的儿童时代和少年时代,直到13岁那年才和家人迁至南湾街上的异公享祠居住。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在校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随军到井冈山参加创建革命根据地。
罗荣桓走上了革命道路以后再没有回到过这里。
自从十多年前电视剧《亮剑》火爆以后,在众多观众包括一些军迷心中都形成了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解放军中政治工作的作用可有可无,部队里政委的地位不高,作用不大,就是给军事首长打下手搞后勤的。高度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政治建军是我党在建军治军工作上的独特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建设一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根本法宝。军人在职务上有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之别,但是在战场上却不能分家。政治干部懂打仗、敢打仗、善打仗,一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罗荣桓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匠,但他在军事工作方面也有很多建树。上马能挥刀杀敌,下马能春风化雨,他领导取得了许多军事斗争的胜利,展现了“政工元帅”出色的军事才能。
一、罗荣桓在山东的杰出贡献和军事创新。
1938年底为发展好山东这一重要根据地,党中央毛主席指令罗荣桓等去山东领导打开当地的局面。针对犬牙交错的各派势力,罗荣桓经过调查后提出六字方针“插、争、挤、打、统、反”。
插,就是插入日伪军和国民党军之间的空隙地带,由边缘地区插入腹地;争,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争取一切抗日力量;挤,就是挤掉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顽固势力;打,就是坚决打击日军和汉奸武装;统,就是同积极抗日的国民党军疏通团结,保持统一战线;反,就是反“扫荡”、反摩擦。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罗荣桓领导部队积极争取地方开明抗日武装万春圃、孔昭同;团结驻在山东的东北军于学忠部;挤走顽固派县长李长胜;打掉反共的白彦地主武装;团结广大抗日力量,开创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罗荣桓认为坚决打击日伪军是从战略上经营好根据地的前提。
他立足敌我形势实际,不贪多求大,不盲目追求打大仗,组织八路军和山东地方武装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山东军民采用速打、速决、速走以及打不过就走、走不了就散、散不了就躲、敌人过去了在后面打等方法,普遍开展“麻雀战”“车轮战”“地雷战”等战法战术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罗荣桓认为建立坚强的人民军队是从战略上经营好山东根据地的基础,因此罗荣桓高度重视整训部队,要求严格教育,讲求实效。在训练中加强战士的射击、刺杀、投弹、近迫作业以及夜战近战训练
在罗荣桓的领导下,到抗战胜利时我军在山东发展到30万人,民兵60万人,控制了80余县,真正成为我军掌握下的重要战略基地。
抗战胜利以后,罗荣桓以精兵简政中整编骨干为基础,山东向东北输送6万主力部队(当时到东北我军干部和部队总共11万多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保持山东和东北斗争主动的重要力量基础。
首创“翻边战术”
1941年和1942年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蚕食”,严重的破坏了来之不易的抗日局面。面对日寇伪军的优势兵力进攻,罗荣桓认为山东根据地地域狭小,缺乏回旋余地,如果仍然按照之前打运动战的方法将很难突破敌人的包围。
为此他提出了“翻边战术”:即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靠近敌人的根据地边沿地区而不是设置在根据地的腹地;当敌人“扫荡”时,不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而是“敌进我进”,即趁敌人的包围圈尚未收紧还有较大空隙时,由根据地边沿游击区“翻”到敌人后方去,打乱敌人部署,粉碎敌人之“扫荡”。
翻边战术很快显出了实效。
1941年11月日军调集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发动多路、多梯队的“铁壁合围”。罗荣桓等2000余人被敌军合围在留田一带,大家在突围方向上意见不一。向东进入滨海根据地?向西进入蒙山?还是向北同山东纵队会合?
罗荣桓认真分析敌情后主张向南从临沂方向突围,变被动为主动。
因为临沂虽是敌人大本营,但兵力已集中到北部沂蒙山区,后方必定空虚,且敌人会认为八路军不敢向其老巢前进。该主张很快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队伍向南后在敌人的缝隙中迂回穿插,果然发现敌人后方守备空虚。
部队在沂南高里折而向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德国进步记者希伯也在突围的队伍中,他把这次突围写成文章《无声的战斗》刊登在了《战士报》上。留田突围也成为“翻边战术”的成功案例。
“这次突围,未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便安全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八路军罗荣桓政委指挥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必将成为抗战史上的典型范例,名扬天下……”
——选自《无声的战斗》
1942年10月
罗荣桓根据他在山东战场上的长期实践首次正式提出“翻边战术”这一著名军事理论。之后,“翻边战术”得到广泛应用,使斗争一步步推进到敌人的心脏地区,为我军在山东敌后战场赢得主动权逐步转入反攻起了重要作用。
对此毛泽东高度评价:“罗荣桓的翻边战术,不是战术,是战略。”
灵活运用政治攻势
1941年底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兵力不足、后方空虚,为更多地榨取华北的人力物力,日军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阴谋,企图在军事力量的支撑下从政治上瓦解抗日力量。
罗荣桓认为分散性的游击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山东的斗争要“政治攻势为主,游击战为辅”在军事斗争中将政治攻势结合起来。
山东各地普遍采用了点“红黑点”、记“善恶录”的办法争取伪军。
谁做了一件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就给他记个红点,谁做了坏事就记一个黑点。红点可以赎罪,黑点要受到惩罚,对伪军宣传时不断公布记录结果,对不接受警告的坚决打击、镇压。
各区还积极利用伪军家属争取和瓦解伪军进行“唤子索夫”运动,开展“身在曹营心在汉”宣传仅在1943年就瓦解伪军7000余人,建立了1000多个内部秘密关系。
随着日军反战、厌战情绪的增长,罗荣桓还领导了对日军的争取和瓦解工作,组建了“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和“朝鲜独立同盟”。
前者由被俘后经教育提高了觉悟的前日本军人组成,后者由朝鲜反日战友组成,他们有些人还到过延安学习。
他们通过向敌人喊话,或边沿游击区“现身宣传”,或深入敌占区写标语、发传单、画漫画。每逢日本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樱花节),还给日军据点送宣传品、慰问袋,以促进日军思家厌战。
他们当中有些人还拿起武器与我军一道反“扫荡”,甚至献出了生命,被称为“日本八路”。
这些举措都有力反击了日军“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图谋。
二、在东北,建立二线并团,促进四野迅速拥有百万大军。
都知道四大野战军中第四野战军实力最强,官兵最多。1948年8月,四野就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了,到了1950年,四野的官兵总数已突破150万。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底,中央从延安总部和各解放区调往东北的干部战士官兵不过10余万,其中干部就有2万5千人左右。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四野就拥有百万大军呢?
这个秘密和功劳还在罗荣桓身上!
都知道四野101从井冈山时期就是有名的甩手掌柜,专心于军事,其他的一概不管,到了东北以后还是这样。林彪敢于放心的当甩手掌柜,因为他有个放心的政委罗荣桓。
罗荣桓和林彪是老搭档了。早在1930年6月,两人就开始合作了。那时候,林彪才23岁,就已经当上了红四军军长,罗荣桓是政治委员。受性格影响,在与罗荣桓搭档前,林彪与历任党代表、政委都合不来,可他偏偏喜欢和罗荣桓搭档。从红四军,红一军团,到八路军115师,再到四野,两人合作的时间长达十几年。林彪到东北是半路被点将的,他对东北是两眼一抹黑,地形也不熟,社会也不熟,干部也不熟,部队更不熟。因为1938年林彪被阎锡山的部队误伤后一直在养伤,学习,离开部队已经七八年了,原来熟悉的老下级和老部队也陌生。为了方便林彪开展工作,使我军迅速在东北打开局面。毛主席只好指派身体状况极度虚弱的罗荣桓立刻去东北就职,一刻也不要耽搁。就这样,当时身患严重肾病罗帅躺在担架上被抬到了东北。
我军刚到东北时候,人员少,装备差,被杜聿明可是欺负的不轻,历来战无不胜的林彪也打了几次败仗。虽然损失并不大,但是对士气影响很大,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居然被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林彪不会打仗了”。后来在虽然随着土改、剿匪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实力有所增加,但是在剿匪、与国军交战中,我军伤亡很大,特别是1947年四平保卫战失利后,部队减员很严重,而且期间还出现了逃兵。所以如何恢复兵力,如何保证新兵的战斗素质和战斗意志,就成了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罗荣桓是建设根据地的一把好手,抗战中就把山东建成我军最大最好的抗日根据地,到了东北后,罗荣桓继续严格落实土地改革,把剥削者的土地统统按人口发给老百姓。土改前,因为国民党长期宣传,东北的老百姓都不愿意相信解放军,土改后,老百姓都相信解放军可以让他们翻身,作自己的主人。为了守住自己的土地,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再受坏蛋欺负,百姓们的参军积极性非常高。
比如在编练二线兵团第二期时,罗荣桓要求松江省动员五万人参军,负责人面露难色,因为之前已经动员了三万人参军,再动员五万,恐怕有些困难。罗荣桓自信的说,松江省的土改工作进展顺利,再动员五万人毫无问题。果不其然,本来定了5万人,最后招收了5.7万人。
针对东北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军事斗争的需要,罗荣桓想出了一办法——建设二线兵团,并且他自己亲自抓这项工作。
1947年8月,罗荣桓在哈尔滨召开了各军区首长会议,决定各军区成立大批独立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参军和组建二线兵团。二线兵团的标准是,每个独立团为2500人,第一期计划组建40个独立团,征收新编10万人。
在组建二线兵团的工作中,时任东北野战副司令兼副政委的高岗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高岗早在陕甘边南梁时期,当“兵贩子”和组织第二线游击队就出了名。因此组建二线兵团的任务,是高岗熟悉的工作。在此过程中高岗在罗荣桓指导下动员广大翻身青年农民参军,扩大人民军队,为保卫解放区人民胜利果实,巩固地方政权,进而夺取全东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当时东北地区的土改政策落实地比较彻底,所以组建二线兵团的消息放出来后,很快就有翻身农民报名参军,截止到1947年9月,东北军区各军区组建了48个独立团,超额完成了任务,组建之后,各独立团立刻展开军事训练。
针对二线兵团的建设,罗荣桓提出了以下方针:与一线兵团相比,二线兵团不用打仗,只有训练任务,且只有考核通过了,才能加入一线兵团;新兵们要经过一系列训练,什么射击、刺杀、爆破、投弹都要学,而且还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军事教育的时间和内容占到半分之七十,政治教育占到百分之三十。虽然是二线兵团,但是训练要求也很高,新兵训练时,射击要求为百米内三发不脱靶,每个班必须培养一到两个特等射手,投弹必须不能少于35米,刺杀也要求学会基本动作,爆破要懂得火药基本性能,要学会捆炸药包,装药和点火。战术上,士兵们也要学会三三制,要熟练运用地形对敌人进行打击。
为了保证训练效果,罗荣桓从一线兵团中抽调身经百战的老兵和班长排长等干部,让他们当教官。
在一系列严格的军事训练下,从二线兵团补充到前线的战士,都有很高的战斗力,综合战术素养很高,远高于其他野战军,而且作战意志非常坚定,几乎没有出现投敌的情况。
从1947年夏季到1948年,罗荣桓先后组建了三期二线兵团,到辽沈战役结束,共训练了189个团的合格新兵,为前线补充了超过42万人。
二线兵团的组建,不仅保证了主力纵队始终保持满员状态,还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些新入伍的战士由于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打起仗来很勇敢,也很有头脑,各纵队都很喜欢这些二线兵团来的士兵。
除了二线兵团建设外,罗荣桓还十分重视东北野战军的特种兵建设,解放战争期间的特种兵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特种兵并不是一回事,解放战争期间的特种兵部队是指炮兵,坦克兵等特殊兵种。在罗荣桓的领导下下,到1948年辽沈战役之前,东北野战军不仅拥有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炮兵部队,坦克兵,铁道兵,飞行员,工兵都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初步具有了多兵种合成作战的能力。
东北地区当时很多的工作,不论是二线兵团建设,还是特种兵部队建设,军工生产,都是十分繁琐的事情,不投入极大地精力是很难干好,而罗荣桓却将这些繁琐却十分重要的任务都揽了下来,保证了林彪能够在前方安心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