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王诚:春风十里 不如我爱你

火烧 2017-03-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以春风为引,探讨传统文化中君子风度与人际关系,结合《论语》典故,表达对爱与德行的赞美,展现春风般的温暖与情感。

  按:我在尝试不同风格的文章,如果喜欢请多支持鼓励!

  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万物苏醒。春风拂面,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春之德贵生,天地之间生机盎然,如同大易所言生生不息。“如沐春风”,这是古人对君子的最高评价,意思就是说你跟一个人在一起,他让你感觉到非常舒服,你跟他在一起,就像沐浴在春风里一般,那么,这个人的德性修养就真的达到君子的境界了。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里,春风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是天地和谐,万物生发的气象,而比春风更美好的,则是和谐人际关系。

  以如沐春风来形容君子人格、君子风度,大约应该源自于《论语·先进第十一篇》,在这一篇里,讲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翻译:子路、曾晳(即曾点)、冉有(冉求)、公西华陪同孔子坐而论道。孔子说:“我比你们年纪都要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说实话。你们平时总是抱怨怀才不遇,‘没有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知道你们,欣赏你们的才华,你们打算有什么作为呢”?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子路首先当仁不让的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受敌国侵略,内有饥荒;如果交给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功夫,便可以使国民人人勇敢善战,且知道爱国的道理”。

  原文: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翻译:孔子听了,不以为然地微微一笑。接着问冉求说“冉求,你的志向是什么?”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地(按:依古代封建爵位制度,方七十里为伯爵领地,方五十里为子爵和男爵的领地)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要另请高明了。

  原文:“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翻译:孔子接着问公西华说:“赤,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或者在会盟诸侯、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原文:“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翻译:孔子接着再问曾点说:“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曾点正在轻声鼓瑟,听到孔子问话,铿地一声戛然而止,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谈谈各自的理想罢了。”

  曾点回答说:“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新衣,带着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沐浴,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由衷地长叹一声说:“我是赞同曾点的理想啊”。

  原文: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等到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走了,曾晳走在最后。问孔子说:“您觉得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他们也不过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又问:“您怎么笑话仲由(即子路)呢?”

  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地小国就不算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难道不都是国家大事吗?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又能做大的赞礼人呢?”

  关于这个故事,前面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但是最后关于曾点的志向,却有争议。尤其是孔子赞同曾点的志向,所以后来的儒家提出来“曾点气象”,因为孔子的缘故,又称之为圣贤气象。那么这种气象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孔子会认为曾点的志向比其它三位的志向好呢?孔子和儒家不是教弟子学而优则仕吗?为什么又更赞同曾点,有与点之意呢?

  我们知道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公的礼乐之治,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乱世。但是他终究只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没有成功。他对于政治的理解是有历史价值和意义,只是不适合当时的情形。这个故事可能是孔子在考校自己的弟子,谈的是志向、理想,其实也是在观察弟子们的能力,颇有点像今天大学里的模拟面试。按理来说,应该是子路答得最好,如果是现在的老师按孔子的标准答案来判卷子的话,子路肯定得分最高。但是在孔子眼里,最不满意的就是子路了。而最满意的则是曾点了,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评判标准呢?

  我们知道原始儒家崇尚礼乐之治,而不是礼法之治。但是后来因为《六经》中的《乐经》失传了,而在儒家里面又派生出来了法家,并且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官学,从此以后,礼乐之治就变成了礼法之治,也就是学术界所谓的“外儒内法”。但是,我们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法不如礼,而礼不如乐。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吾与点也”之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政治的目标无非是维持社会的良好秩序,所以司马谈认为,诸子百家务为治也。也就是说诸子百家的观念虽然不同,但是在追求国家治理这个目标上是一致的。以法律来维护,依靠国家暴力机器来维持的社会秩序是不稳定的,难以持久的,成本也会很高。而以礼仪道德来维持的秩序则要更为持久,治理成本也会更低。但是不管是法治还是德治,其实都不如乐治。因为只有乐治能够让人们乐于遵守社会秩序,维护公信良俗。法治依赖于外在的强力,德治既可以是来自外在的压力,也可以是源于个体的自觉,但是只有乐治,才能让人发自内心的拥护社会秩序,把它当成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的事儿来做。

  所以,我们看那十年期间,为什么踢开了DW,砸烂了ZF,中国居然没有天下大乱,原因就在这里,那个年代的人既不是通过“法治”,也不是通过“德治”,而是通过“乐治”来达到了天下大治。不管我们今天怎么看那个年代的红歌和样板戏等艺术形式,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那个时代的社会秩序非常好,而这些红歌、样板戏之类的人民艺术形态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孔子要说“吾与点也”,毛主席要说“六亿神州尽尧舜。”当然也有人趁机作乱,但是总体而言,社会秩序比今天好。

  前天下午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那些分裂祖国和搞台独的人到我们这儿来挣钱”,“演艺圈的人应该有政治高度和政治立场,爱国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不在意,或者我们的一点小利益让那些人在这儿挣完了钱回去再骂我们”。确实这些年我们见多了台独、港独艺术的嘴脸。

  影视明星带头提倡要在艺术界高扬爱国主义,我觉得很好,早该如此。难怪现在那么多汉奸带路党,因为这些年艺术界都不讲爱国主义了。你不讲爱国主义,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则要讲的,他们的那些电影大片、电视剧和其它艺术形式,一下把我们中国的头脑给俘虏了。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思想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所占领。这些年,我们对外开放,大量的西方文化传播进来,确实占领了不少的思想阵地,尤其是媒体出版和高校,特别是在网络上,爱国者不断遭到诋毁和围攻,哪怕是港台的影星到大陆旅游,到天安门拍个照片传到网上也会受到围攻。

  林妙可这么小这么可爱的小姑娘,就因为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了爱国歌曲,便受到了李开复等汉奸有不断网络攻击,从下面事件到最近艺考事件,一直不绝,各大艺术院校是否可以考虑特招?

  我们的女神——白娘子的扮演者,台湾影星赵雅芝仅仅因为发了一张天安门的照片便受到网特们的肆意攻击和污蔑,不堪入目的言论,就不截图了。除了她还有刘嘉玲,也是因为发了一张天安门旅游的照片,受到了肆无忌惮的攻击。

  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严历打击网特汉奸,让他们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网络中、在现实生活中无藏身之地。

  宏扬爱国主义,用艺术的形式,事半功倍。其实美国的颜色革命,许多都是学的我们,群众运动、街头运动是学的毛泽东思想、学的文革,号称美国颜色革命之父的夏某人就曾到延安学习过,只不过他把毛泽东思想用在了错误的地方。而美国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包含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对敌对国家的丑化,好莱坞成了美国最讲政治的地方。也希望中国的艺术界能够真正地向好莱坞看齐,学到好莱坞的精髓,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让国民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让社会少一些撕裂,少一些唳气。多一些团结,多一些关爱。让爱国主义的阳光照中国艺术圈,也让爱国主义艺术感染亿万群众。

  不要说我标题党,我是认真的,爱国是不变的情感,南国的花海,北国的新柳,春风十里,不如我爱你,我的大中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