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摸着石头过河”
解析“摸着石头过河”
蔡长运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句民间俗语。大意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勇于探索,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小心谨慎走好每一步。其中“摸石头”是手段,“过河”才是目的。为了过河,如果经过“摸”感到水很浅,可以涉水过河;经过“摸”感到水很深,可以坐船过河;经过“摸”感到河床很结实,还可以架桥过河;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游泳过河……
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其中“过河”这个目的,小平同志很明确地指出是要“完善社会主义”。而“摸石头”做为手段,指的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必要的“改革”和适度的“开放”。
但某些“资产阶自由化”的学者、公知、名人,却有意无意地将小平同志的这一句话加以歪曲。他们把“过河”这个根本目的给忽略了,而只强调“摸石头”,只强调“改革”,只强调“开放”;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他们甚至利用这句话欺骗群众,企图将党和国家引导到“深水区”去。然后再“砸锅”——砸共产党的锅,“沉船”——沉人民共和国这艄大船;把国家带到“改旗易帜”的邪路上去。这种情况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才得到遏制。
这些“资产阶自由化”的学者、公知、名人,之所以能够欺骗不少人(包括一些很正真的学者和官员),就在于很多人不理解“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基本的哲学原理。
所谓的“目的”,有时也可以叫做“方向”、“路线”、“动机”、“主义”、“奋斗目标”……这个“目的”也就是古人讲的“道”。所谓的“手段”,也可以叫做“方式”、“方法”、“策略”、“战术”……这个“手段”也就是古人讲的“术”。
比如:琼瑶的“言情小说”中的人物,为了所谓的“爱情”这个虚的、空的、抽象的、似乎是很崇高的目标,一个个都可以不顾一切,都可以不择手段。也就是说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以“爱情”这个假的目标为幌子,而行苟且、淫乱之实。结果是搞得剧情总是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琼瑶的小说正是没有搞清楚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所以显得很虚、很假、很病态、很脱离生活。这样的小说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但这些小说和电视剧的思想方法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
毛泽东曾要求全体共产党人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做为目的的政治方向必须要坚定而正确(不能虚化、不能骗人、不能三心二意),也就是要符合“道”。做为方法的战略战术,则要机动而又灵活。做一个人,或都说做为一个向着正确目标奋斗的主体(党、军队、国家),则要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就叫做“德”。人们立身于社会之中,道、德、术,这三者随时随地、举手投足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强调一个术,只强调“摸石头”,那就成了无道、无德、不择手段了。
马克思也说过:“用不正当手段达到的目的,不是正当的目的。”这里的目的应该就是“道”;这个手段就是“术”;这个正当性应该就是“德”。用非正当的手段去追求的目标,不是正义的目标;为了一个错误的目标而采取的任何手段,不可能是正当的手段。正义的事业必须是为了正义的目标,用正当的手段去奋斗;必须手段与目标相统一。
比如《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他自称很“爱国”,他的目的也是要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但他把中国的国家利益这一根本目的给予虚化,而把“维护中美关系”做为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而具体化。这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本该根据中美双方互动的情况,而机动灵活处理的“术”,却当成僵化的、坚定的、撞了南墙也不可以回头的“目标”。当美国人开始无理打压中国时,胡锡进却又大喊大叫要求中国准备以核武器来应对。这就把中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有理、有利、有节的手段的正当性,给破坏了。这不正是因为胡锡进这个人很缺“德”吗?
胡锡进还一再告诫美国人,“千万不要把中国逼左了!”也就是说,他胡锡进的“爱中国”的目的与美国人的目的,他胡锡进所追求的所谓的中国的国家利益与美国人的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千万不能让中国向左转向!”
也就是说胡锡进认为:不能允许中国在国际斗中有机动灵活的,有时向左、有时向右的权力;中国的应对策略,只能向右(只能听他胡锡进的),不能向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