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自由派流沙河动机何在?

火烧 2010-12-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揭露流沙河颠倒黑白谈论抓壮丁的动机,指出其父亲曾是兵役科长,为掩盖历史黑暗而美化过去。同时引用多方资料证明抓壮丁是普遍现象,非个别案例。

自由派流沙河动机何在?

流沙河对一家媒体说,解放前“抓壮丁”只是个别现象,多数人都是“自愿参军”。此话一出,完全颠覆了我们头脑中“抓壮丁”的印象。

真相究竟怎样,不少网友已针对流沙河的言论把“抓壮丁”的事实根据发表了出来,用不着我在这里多说。

例如高戈里网友照录国民党政府原始档案指出,各省“师管区”招兵,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出于无奈,只好靠强拉壮丁”;即便所谓“自愿”参加“青年军”的学生,也是冲着“到海外免费旅游”的招牌去的。这一点温靖邦可以提供一个小小的佐证:温靖邦十多岁时在川交五处当工人,一位负责材料库的吴少甫先生,曾任青年军上尉军官。一次闲聊,他告诉我,当年以“到海外旅游”骗来的青年学生,入伍后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往往都哭得昏天黑地。

人民网强国论坛也有网友发帖引用解放前金堂县(流沙河家乡)第三任兵役科长邹浚哲的话证实,抓壮丁是个极普遍的现象,“贫苦民众惨遭蹂躏无处哭诉”。

那么流沙河为什么要颠倒黑白呢?温靖邦认为原因有三个:其一是他父亲解放前是金堂县军事科长(兵役科长),家境很好,对那个世道有感情(近来他公开发表的言论凡涉及解放前,便被他吹得花团锦簇);其二也是因为他父亲曾担任兵役科长,他不能不去美化那个时代的兵役状况,百般掩盖其黑暗与罪恶;其三还是因为他父亲担任过兵役科长,解放前鱼肉乡民、解放后不思悔改仍图异动,所以1951年一切异动被平定后,被我人民政府依法判处了死刑,流沙河心怀仇恨,所以要把解放前后做一个颠倒黑白的对比。

附文摘:

《高戈里:抗战壮丁非正常减员近千万》文中谈到:

  那么,作为“四川人”的“代言人”,为什么却要对影剧《抓壮丁》耿耿于怀呢?
  流沙河老先生固然有其坦诚、率真的性情,但在严肃的历史问题上,由着性子率真,必然要乱真。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赵祖谟的[新课文]《〈理想〉的背后——诗人流沙河走过的路》,流沙河的父亲“余营成是一个小地主,曾在国民党金堂县政府任军事科长,土地改革时被判处死刑”。
  县政府军事科,是1940年国民政府施行“新县制”后,由原来的兵役科更改名称的兵役机构,由此,人们不能不问:
  流沙河先生及持有相同政治立场和史学观点的“许多学者”,他们凭什么,悄悄地以“选择性失明”的治史手法,熟视无睹有关抗战壮丁受残酷虐待的浩瀚史料,并振振有辞地误导当代受众?他们凭什么,以“选择性失聪”的著史笔法,对当年劳苦大众凄苦悲怆的呼喊置若罔闻,毛遂自荐去“代表”受欺压、受残害的上千万抗战壮丁及其亲人?他们凭什么,以“选择性失音”的论史口径,竭尽全力去粉饰连蒋介石及其文武大员都不得不承认的历史罪恶,进而在客观上否定使广大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伟大革命?
  是血脉相连衍生的情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形成的立场?还是家境变幻约束的政治视野、利益得失铸就的人生体验?或是批判现实的情绪延伸、非黑即白二元分离的认知模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