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打工文学记录的是血泪,而不是盛世太平

火烧 2004-06-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批判打工文学成为打工人精神安慰,揭露现实困境与物质压力,强调真正的快乐难以实现,呼吁关注打工者真实生存状态。


--------------------------------------------------------------------------------
打工文学,请给我一个快乐的理由
  文/右 手

  

  快乐对我而言是一个十分崇高的理想。多少年来,我在流水线上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在南方八月的阳光下穿行在深圳、东莞、惠州的各个村镇,在电脑前机械地拨动鼠标、敲击键盘,就是为了寻找快乐。准确地说,是为了寻找一个快乐的理由,而这个理由的底座,无疑是物质生活。

    遗憾的是,所谓的打工文学,即将或正在成为第二代打工人的安慰剂。他们“快乐”地鼓噪,要看充斥着一夜情、可口可乐、网恋的作品,要在作品里看到几个英文单词,要嗅到哈根达斯、哈布奇诺的味道。

  我不知道他们所谓的快乐里面有没有包含快感。但我知道,当一个只拿四五百块钱的月薪,还得养活自己、妻子、父母,交纳弟妹、儿女上大学的费用,忍受和火车一起提速的物价的打工人,因为妻子不在身边,无法解决性饥渴,却又不能享受妓女提供的有偿服务,只能半夜躲在被窝里,自个儿用手解决问题时,他所得到的,绝不会是快乐。顶多只能算是快感,一种自摸后转瞬即逝的快感!

  他们所需要的打工文学的快乐,正是这种精神手淫后产生的短暂快感,绝不是真正的快乐。

  生于八十年代的某些打工人,每月花光挣来的几张可怜的钞票,嚼着口香糖,边走边猛发信息打情骂俏,因此他们有一千个理由需要快乐。但是,现实却是,《劳动法》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超时工作成了家常便饭,有病得不到医治,工伤事故频繁而且不一定能得到救治,相当多的人仍旧生活在本就参差不齐的最低工资标准之下,许多的打工人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在这个现实面前,所有的理由都会血液流失,显得苍白、无力。

  对于打工文学而言,我们不需要快乐,至少现在无法需要,那是曹操扬鞭所指的梅林。

  如果有谁在我面前提起快乐的打工文学,我想反问一句:尊敬的先生(小姐),请给我一个快乐的理由。


 

相关文章

  • 人民日报:孙恒:把打工文化写入历史
  • 打工者比大学毕业生工资高的N个理由
  • 吕途:为什么资本家是工人的大恩人?——读《打工女孩》随想
  • 劳工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专访孙恒
  • 蒋高明:农民在家挣多少钱才不出去打工?
  • 留守还是辍学:打工子女的课桌无处安放
  • 北京打工者的“蜂巢”人生:百平米复式住38户
  • “打工人”与“劳动者”不是一回事儿
  • 刘明:“打工人”与“劳动者”不是一回事儿
  • 朱永嘉:中秋晚与国庆的早晨(一)——打工者诗选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