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行》(十)——岳麓书院(原创)
(视频地址:my.tv.sohu.com/us/300795372/86198209.shtml)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侧,紧邻湘江,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 “千年学府”。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明代“岳麓书院”刻石(此照片原自网络)
1918年6月,毛泽东同志一师毕业后,与蔡和森等寄居在岳麓书院半学斋,一起实践建设“岳麓新村”的构想,同时积极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毛泽东居住处1
毛泽东居住处2
毛泽东与岳麓书院1
毛泽东与岳麓书院2
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岳麓书院全景图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 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了儒家文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
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
前门: 悬挂“千年学府”匾额,于1983年依苏询字迹重刻。
岳麓书院前门
赫曦台: 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
赫曦台(背面)
大门: 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悬于大门门厅)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大 门
二门: 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二门1
二门2
“潇湘槐市”匾(二门背面)
讲堂: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
讲 堂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檐前悬的“实事求是”匾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匾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此额为原物。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
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额原物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我国书院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撰,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
楹联与对应位置
(悬于讲堂)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
岳麓学府传千载 书院育材有良规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悬于讲堂侧门)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御书楼:(悬于御书楼)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
御书楼
半学斋:(悬于半学斋)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半学斋
教学斋:(悬于教学斋)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教学斋
湘水校经堂(原名成德堂):(悬于成德堂)金声玉振 虎跃龙腾
湘水校经堂
百泉轩:(悬于百泉轩)教同化雨绵绵远 泉似文澜汩汩来
学忆宋张绵圣脉 书传虞夏刻螭虬
百泉轩
大成殿:(悬于大成殿)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大成殿
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
一千年来,从这里走出过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郭嵩焘、唐才常、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杨昌济、黄遵宪、蔡锷、范源濂、陈天华、程潜……岳麓书院的半字斋中至今仍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桌椅、睡过的床铺等,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了史册。
千年兴衰,是历史改变的结果。岳麓书院的伟大在于:它培养出的人才曾几多改变了历史。湖南为什么走出那么多的大人物?“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劳。
注:资料以游“书院”得来的为主,部分来自网络。
赵润强 二○一七年三月二十六日